正文

路在脚下: 我的成长故事(1)

成长:从校园到职场 作者:谢耘


中国农民的年夜饭

1970年的春天,“文化大革命”已经从高峰开始下滑,“武斗”基本已经停止。在城市当中,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知识分子们开始被“下放”到农村,去和“知识青年”们一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被称作“走五七道路”。因为毛主席在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讲了对社会分工的一些设想,这封信被称为“五七指示”。

我的父母是大学老师,所以也无法逃脱这种命运的安排。我便跟着父母,来到了吉林省,白城地区,呼和浩特市,科佑前旗,索伦公社,丰林大队,第七小队“插队落户”。

离开城市去农村插队,对于大人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我模糊地记得有很多大人痛哭流涕,校园沉浸在一片凄凉气氛之中。后来听我的父亲说,当时他们认为此生不可能再回大学教书了。最可能的情况,是在农村接受几年“再教育”,然后去当地县城里面的工厂当一个技术员而已。他们倒也没有认为真的就会一辈子待在农村做农民。因为社会的运行,终究需要知识分子的,而不能只有农民。

那两年的插队生活,对于我这样的小孩子来讲,却是一段挺快乐的时光。

首先,那里的自然环境要比城里面有趣得多。我们那个地方被称作半山区,是半农业半牧业地区,既有大片的农田,也有崇山峻岭和大小河流。春天的时候,我们会结伴去开着鲜花的山坡上玩耍。在夏天,我们在透明的塑料布上挖一个洞,用绳子捆住蒙在小盆上,盆里面放一点吃的,然后把盆放到小河底,就可以抓到许多小鱼。到了秋天,我们便去树林中摘野果。其中最多的,是被我们叫做“酸丁子”的一种果子。这种野果一直可以放到冬天,被冻透了再吃,酸甜可口,别有味道。入冬季以后,白雪覆盖了整个世界,小鸟们觅食成了大问题。我们就在雪地上面清理出一小块土地,洒点粮食,在土中埋上捉鸟的夹子,一旦鸟上钩被捉到,便成了我们的美餐。我们捉到的基本都是比麻雀大一点的山雀。我们通常把它们放到炉灶还有余火的炭灰中烤熟,然后去掉外皮和内脏,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其次,当时这些“插队干部”的待遇,并没有完全和农民一样。我们的父母依然拿着原来的工资,我们还是吃着国家定量的供应粮,还有因为离开城市没有暖气而发的取暖补贴。所以,当时的生活在我的印象中,要比后来回城之后还好。因为在农村的时候,除开国家的供应外,我们还可以在自留地里种蔬菜,可以自己养鸡养猪。由于我们是半牧区,还能买到羊来吃。这些在当时的城市里面,基本是办不到的。

这一切,使得我童年中的那一段生活丰富而快乐。唯一的一次“痛苦”经历,是和小伙伴骑毛驴。因为我从来没骑过动物,非常紧张。结果那头小毛驴刚刚一开始走动我就从驴背上掉了下来,造成右前臂骨裂。

当时农民老乡们对我们也很是照顾。我们那个地区的住户都是烧木材做饭取暖。木材则要自己去山林中搜集自然落到地面的树枝。大家都不去砍伐树木,以保护自然环境。秋收之后,村里会给我们家大量的、远超过他们自己每家得到的脱粒之后的玉米棒,供我们家冬天取暖用。这减轻了一些我们家冬天取暖的负担。村里也从来没有要求我母亲与他们一样下田间干活。而我父亲则大部分时间被公社调到卫生院,去做一些事情,也基本没有真的做繁重的农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