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凡俗男人的标准

微观红楼(中国古韵) 作者:寇秀兰


凤姐过生日,贾琏把鲍二家的招来,公然在凤姐的屋里偷情,结果被不胜酒力悄悄离席回来的凤姐逮了个正着。凤姐哪容得了这个?虽说夫权大如天,凤姐也要争个高低,当着丫鬟们的面与贾琏大闹,直至寻死觅活起来。贾琏气得从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

贾琏这一连串的话,显然是虚张声势。“我真急了”看上去是警告语,其实是请求别闹了,不然干嘛还要特意说明自己的情绪已经到了“急了”的份上?干脆一点,二话不说上去不就结了?贾琏是个懂法律的人,知道杀人的后果是要偿命的,即使“急了”,也不会轻易杀人。

凤姐也知道这点,她见众人来了时,高呼着“救命”往老太太那边跑,贾琏在后高叫着举剑追赶,两人假戏真做演得跟真的似的。凤姐行为出乎常态,贾母信以为真,但其他人未必相信。贾琏作势赶来时,邢王二夫人喝止贾琏,却没去制止他的野蛮行径要他放下屠刀,也没有叫人拿下他的凶器,只是说老太太在这里呢。于是贾琏向老太太告状说,她连我也骂起来了。

贾琏说她“连我也骂起来了”是说凤姐侵犯到了他的“夫权”,这在古代社会是“七出”之罪中的一条。仅凭这一条,他就可以把凤姐休了。王夫人是元妃的母亲,还是皓封的夫人,何等尊严,但在阻止贾政对宝玉施暴时,她在贾政的面前的表现是哭求,这是女人的“三从四德”,在众人面前维护贾政“夫权”的威严。凤姐没学来王夫人的德行,而贾琏在凤姐大闹过程中也一直束手无策。束手无策的原因可能是觉得理亏,但这也不是主要的,这样的事也不是贾琏一个,也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但直到凤姐一头撞到他怀里他也没动凤姐一指头,而是去墙上拿剑,只想镇唬住凤姐,也为表演一下自己的丈夫气。贾琏是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他不会因为凤姐冒犯了自己就与她彻底决裂。为此他甚至连神圣不可侵犯的“夫权意识”都放弃了。其实他只需给凤姐一巴掌就会很让霸气的凤丫头颜面丢尽,找补回自己大丈夫的面子。但他却始终不肯下手。

忽然觉得这就是大家子弟的风范。据说在家庭里喜欢打老婆的男人多是文化低的人。宋代时苏东坡曾经嘲笑自己的朋友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龙丘先生就是陈季常,经常谈佛学,喜欢交友,还喜欢蓄声妓。他妻子柳氏是个厉害角色,他一听到柳氏的声音便吓傻了。其实他能交友,能蓄声妓,可见他老婆柳氏凶悍也拿他没办法。不过,只这听一声便胆战心惊的样子,在那个年代说明陈先生还真算得上“好男人”,不对老婆施暴,反倒作出一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的姿态来。作为有学养的文化人,虽然被苏东坡嘲笑,也不肯在外面张扬自己的家庭暴力。文化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智商,而不愿让人说自己连家庭纠纷都解决不了。容忍老婆的无理取闹,意在说明自己男不跟女斗,先从意识里觉得高女人一筹,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对方的呢?人的宽容多是居高临下的,一旦觉得自己和对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那就非分出个高低不可。贾琏的文化修养有多高谈不上,但大家子弟约定俗成的规矩却也不容轻易对老婆出手,就连霸王似的薛蟠对夏金桂胡闹也没有动手,只是出来进去地怨自己命不好。

《红楼梦》里算得上“好男人”的男人不多,但遵循人无完人的创作方法来进行,坏得一塌糊涂的男人也没有。如果认真比较起来,贾琏虽然拈花惹草的毛病不小——也算继承他老子的传统——但比起他老子来还是强多了。

石呆子有二十多把好扇子,喜欢古玩的贾赦非要据为己有,命令贾琏把这事办了。贾琏找了熟人,好容易才见到扇子。可扇子是见到了,但石呆子说什么也不卖。贾琏就只好作罢。从这点来看,贾琏虽然有权势,但也没有仗势欺人,强买过来。后来贾雨村讹以石呆子拖欠官银的罪名,强行把人家的扇子弄了来送给贾赦。贾琏听说后还说:为这点子小事弄的人家倾家败产,也不算什么能为!只凭这一点,这贾琏还真算不得坏人。

贾宝玉背后是有点瞧不上贾琏的,原因在于贾琏对“女儿们”的态度。宝玉视女孩子为花,以护花使者的面目出现。贾琏也喜欢如花的女人们,但他却是拿来享受,而不是“作养”、爱惜、珍视。贾宝玉私下就把贾琏这种男人看作大俗人一个。

即使宝玉公开这么看待贾琏的俗气,估计贾琏也不会恼。一个成熟的男人,知道社会上的通常男人的做法,是不在乎一个行为乖僻的大男孩的嘲骂的,大抵只会嘲笑宝玉的傻气。贾琏知道世俗中没有那么多矫情,贾琏看凤姐“不施脂粉的黄黄脸儿,比往常更觉可怜可爱”,便忘了男人的尊严,公然作揖赔不是。这当然是见色而怜,是警幻仙姑所说的世人之淫。但贾琏爱起女人来,虽然是欲望在作怪,也是不管不顾地说出“你就是娘娘”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情之所至,为所欲为,也算一俗世真人。宝玉即使对黛玉爱到骨子里,也不敢把黛玉放在生命的首位,而要说除了“老太太、太太、父亲,没有第四个人了”。何况贾琏对于曾经“爱”过的女人们,也是用了世俗的办法来抚慰,或送钱送物讨好女人,或者为死者尽力办理后事。对于这种俗世的俗男人,还能要求他什么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