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一:良良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良良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良良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午饭时间到了,良良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良良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嫌地看着良良,不让良良坐在自己身边。
现象二:小区广场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来。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见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车,想借来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康康,抢过滑板车。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负,三番五次挥拳冲上前,却都被小哥哥轻易反击回来。这时,他看见小哥哥滑着滑板车靠近了大台阶的边上,就猛地朝小哥哥冲去,狠狠一推!来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声,连着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级的台阶……
专家分析
一位伤心的妈妈经常向朋友们哭诉:
我的女儿已经10岁了,平时怕耽误她学习,洗头洗脚、扫地铺床、洗衣服刷鞋都是我帮她做。假期里,想让她学习独立,便让她分担一些家务,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扫自己的卧室等。可是,才干了两三天,孩子就不耐烦了,并且说出了“正当”的理由:“暑假是给我们学生休息的,不是让家长偷懒的”。
还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下班回家后没做饭就倒在床上了。孩子放学回来,不但没讲一句关心、体贴的话,反而对着我大喊:“你肚子不饿,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吗?要睡也要先给我做好饭菜再睡呀。要不,打电话叫爸爸回来给我做饭!”。
这个女孩的做法确实让妈妈伤心。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1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2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5、6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善良的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立身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家长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给妈妈的建议
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妈妈若想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品德高尚的人,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善良”的品性。
方法一:教孩子爱护动植物
刚上一年级的东东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说:“谁能瞄准踢中王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正玩得兴高采烈的东东大喊了一声:“我!”随后一个飞脚……“砰”的一声,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这一幕正好被东东的妈妈看到,她把东东叫到一边,严肃地对他说:“如果有一天妈妈找不到你了,妈妈会怎么样,你又会怎样?”
“妈妈会很着急,我会害怕的哭。”东东认真地说。
“那两只燕子的妈妈找不到孩子会不会很着急?”
“会。”孩子低下了头。
妈妈接着对他说:“你看那两只小燕子,那么小就找不到妈妈了,还被你摔在了地上,它们痛苦吗?”
“嗯,那怎么办呀?”显然,儿子很着急。
“你可以把它们再送回‘家’呀!”我建议他。
“可是,我够不到……”儿子看看那高高的燕子窝。
“你可以请爸爸帮忙呀。”
在爸爸的帮助下,东东终于又把小燕子送回了“家”。
妈妈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要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并且要告诉孩子动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人类要和它们和谐相处。这将有利于培养孩子善良的个性。
方法二:教孩子学会同情别人
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因此,妈妈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位妈妈介绍了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的:
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同情心。当看到有比他小的小朋友摔倒时,我就启发孩子:“你看那个小朋友摔倒了,你摔倒的时候是不是很疼呀?小妹妹一定也很痛,我们快去把她扶起来吧”;“看,小妹妹哭的好伤心呀,快拿出你的小手绢帮她擦擦眼泪吧。”就这样,孩子的同情心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
方法三:表扬孩子善良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妈妈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孩子的妈妈听说孩子在学校做了好事,主动照顾一个生病的同学,便给孩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并在饭桌上很郑重地表扬了孩子。
饭后,孩子的爸爸问孩子的妈妈:“这么点小事,有必要搞得这样隆重吗?”孩子的妈妈很严肃地说:“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不是一件小事,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大人们对他这种善良的举动很赏识,那他以后就会经常做善良的事。慢慢地,善良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
孩子的爸爸听后,情不自禁地向孩子的妈妈伸出了大拇指。
妈妈们,赏识孩子善良的举动吧,这样,善良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