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婴儿的双眼,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生来就是平静的——与神灵合拍、与福祉相连,并且停驻于幸福之中。但是,即便还只是婴儿的时候,人类仍需要经常去干预自己的这种天性。我们经历着肉体上的折磨。却并不清楚这种折磨的根源所在,于是我们尽力按照自己所知的去行动——尖声惊叫!
接下来让我们高兴和惊奇的事情是,有人过来“把事情处理好了”——他们给我们喂食、擦干净我们的屁股、用滑稽的声音和像过山车一样的动作来逗乐幼小的我们,在我们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又重新回到幸福的怀抱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将康乐的回报与创造它的人或行为联系起来,或者归因于后者,这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很好,因为妈妈爱我们;我们很好,因为爸爸保护我们;我们很好,因为身边的人都很关心我们。
接下来的某天,我们做了一些令自己感到很高兴,爸爸妈妈却不喜欢的事情——将一些彩色颜料喷到了墙上,或者当爸爸很疲倦的时候我们却大哭起来,于是,我们所陶醉的爱的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群的鲨鱼和其他许多怪物。
不久,我们就意识到爱和康乐在外部世界中,于是对于人格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康乐(包括幸福、感知、爱、平静和心灵)才是你的本性。当你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去追求康乐时,你永远都不可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因为它早已存在于你的内心中了。这就像是你把钥匙忘在家里,却跑到大街上去寻找一样——不管你花多长时间、多么努力,也永远不可能在并不存在它的地方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得到了第二个秘诀:
为什么弄清幸福的根源十分重要呢?因为我们把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挥霍在了追求那些被认为是能“使”我们快乐(远离痛苦或者带给我们乐趣)的目标、事业、金钱奖励以及人际关系上了。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受的压力和紧张很多都是由于做法不当造成的,即试图通过拥有、去做或者获取一些的东西,来让自己的感觉更好一些。
简而言之,我们将自身的美好感受归因于决定着我们该去做什么的对象,以及如何去做才能得到更多这样的感受。
· 假如我的幸福是因为与你同在,我将会尽一切努力使你待在我身边。
· 假如我的幸福来源于工作或收入,我将会彻底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愿意违背自己的信仰,以此来稳住或提高收入。
· 假如我的幸福来源于一种食物或药品,在下次感到自己需要获得美好感受的时候,我将尽一切努力去获取它们。由于存在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所相信的一切都将继续看起来是正确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世界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当我们告诉自己所有这些事情都会让我们变得更为快乐时,他们一定会这样。
但是,当你开始认识到幸福是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一个可以去追求的目标时,你就会意识到,为了重拾幸福,你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将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