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外 第二章(6)

关外 作者:年志勇


金首志不敢分辩,垂下头去。师傅的舌头都硬了,口齿不清地说:“你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啊……你呀,站这山望那山高啊……你呀,心比天高啊,那个命比……”

孑然一身的金首志出现在甸子街,搭上了一伙放山人。领头的姓陈,五短身材的车轴汉子,说话挺直性:“挖棒槌可不是耍的,别说狼虫虎豹伤人,就是哈喇海、蜇麻子、小咬、草爬子咬人也抗不了啊,还有牛虻、蚊虎、狼头、铁嘴这些虫子,哪个不咬人半死?”

金首志一再表示不怕,陈把头笑得耐人寻味:“是好汉还是孬种,不在嘴皮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进山先要拉帮,拉帮人一般是五、七、九人一伙。放山人认为,进山不从双,也叫去单回双,意思是出山带着人参,就成了双数了。拉帮要排棍,要事先做个分工,陈把头打头棍,张大个子等人做了腰棍。山里的规矩,端锅的不在排序之内。放山要准备的东西很多,锅碗粮食必不可少,再加上狍子皮绳索等工具,足足装了九个桦树皮篓。

六月十六日这天,一行九人踏着缕缕晨雾进山了。金首志头戴鹿皮帽子,腰系麻绳,脚蹬牛皮靰鞡,随身携带一根索拨棍、一把镰刀,油布包裹里是小米和咸菜。山里压根儿就没有路,林木参天,不见日月,脚步沉重得犹如灌铅。第二天,他们来到一处沟塘,此处窝风向阳。陈把头四处张望一番,神经兮兮地压低嗓音:“吉山吉地,压戗子吧。”

众人动手平整场地,选伐碗口粗细的黄菠萝树,顺坡搭马架子。戗子是放山人的临时住所,用来遮风挡雨,地上铺着厚厚的松树落叶,然后再铺上狍子皮,暄软隔潮避虫蛇。放山人照例要打火堆,火堆由把头亲自点火,由端锅的人专责看护。烧柴要顺着摆放,不许乱丢柴草,不许往火堆里丢东西,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许冲火堆撒尿。

大家伙儿忙碌,陈把头也没闲着,在东侧的山坡上用石头搭了个小庙,是谓老爷府。小小的老爷府里面,供奉着三位真神和一位小神。蜡烛就近取材,点燃两块松树明子,而香纸则是自带的。一行人依次跪下,烧纸叩头,跟着陈把头说:“头三炷香敬山神,二三炷香敬土地老爷,三三炷香敬五道神,最后一炷敬老把头。”“天地良心,保佑发财,有啥不对的地方,请多担待。”不管几品叶,根儿大就行。老把头啊,保佑俺们顺顺当当、平平安安吧!”

放山人把手中的索拨棍看成是神物,除了打草惊蛇以外,还有祛邪避灾的作用,夜晚将索拨棍立于戗子门口,鬼神和野兽都不来打搅。

温情的黎明棉絮样飘落到马架子外,飘落到深山里面,飘落到水珠颤颤的枝头。陈把头喊一嗓子“起”,打破了丛林的寂静。放山人手忙脚乱地起身穿衣,谁要是落在后面了,把头的棍棒槌:野生人参。

戗子:简易窝棚,也称马架子。

子准会擂到头上,骂:“你他妈的吃奶呢?再磨蹭打死你!”

端锅的人最懂把头的心思,过来报喜说:“山神爷昨晚把供收了,今儿能收到大棒槌哩。”

草草吃罢早饭,各自揣了些干粮进山。放山收参的说道不少,要讲究个阵势。陈把头吩咐:

“把这山拉一拉,俺打头棍,刘大嘴是边棍,张大个子腰棍,旁的人在中间!”

人与人的间距一棍子远,用索拨棍扫拨搜寻。张大个子告诉金首志,说我咋拨弄你就咋拨弄。金首志左拨右拨,没走出多远,眼睛就花了,心想这茂密的草棵里,哪里去找人参?大个子指点说,头眼看草面上有没有红顶子籽儿,二眼看有没有红花,三眼看草根儿。他还说:“棒槌就是一步财,每一棍都得细心,眼下花儿还没开,只能看草根,性子急不得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