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外 第三章(6)

关外 作者:年志勇


为了赶走瞌睡,闲聊些关里家的事情。赵成运说,光绪皇帝驾崩了,改新年号叫宣统。

大清朝已千疮百孔,可盛京围场却日见兴旺,许多地方形成了人烟密集的市井。在东辽河上游,大疙瘩和老虎窝这两个地方较有规模。为加强吏治,推广农桑,奉天总督许世昌奏请朝廷设置县城。

刚种完地,设治建县的消息不胫而走,猜测和争论随之而来。身为老虎窝区长的牟清惠对此异乎寻常地热心,照理说他有点杞人忧天,即使县城选置如愿以偿,他老牟也做不得县官。

瞧他们上下折腾,赵前觉得可笑,还说风凉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设置县城应为官定而非民请,但是老牟拿出匹夫有责的气概,挑灯写折,广引博征,长篇大论:老虎窝乃风水宝地云云。牟先生亢奋着,像吹足了气儿的猪尿泡一样,蹦蹦跳跳滚来滚去,全没了四平八稳的斯文。这日,老牟带一伙人来南沟赵家,见赵前正吆喝伙计盖前院的房子。老牟大叫:“老天爷,你还有心思盖房子?你得出面争咱这儿做县城!”

赵前觉得读书人实在迂腐。不光是牟先生,大疙瘩和老虎窝两地的读书人都认定县城选址事关重大,为此各执一词,争吵不休。书生口诛笔伐剑拔弩张,争端愈演愈烈,一时真是鸡飞狗跳墙。读书人的后面还有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呢,设治之争演变到路人之争,君子动口也动手,打得头破血流。

赵成运等人赤裸着上身,忙得热火朝天。石头打座的地基已经勾勒出房子的平面轮廓,铺上一层草垫子,再扣上一层黄泥,一层隔一层地垒起墙垛来,而草垫子是事先用塔头草编的。

赵前笑眯眯地看着,任牟先生口若悬河。尾随老牟来的几人,觉得不妙,乖觉地挽起裤脚加入伙计的行列,老牟说着说着,发现只剩下自己一个说客。如今在老虎窝,赵东家财大气粗,无人敢与其争锋。老牟这个恼呀,跺着脚吼:“我的大财主,听见没有?”

直到这时,赵前才表态:“俺不操那份闲心!”

牟先生道:“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

“那就别管。官家的事情,草民急个啥?”赵前还冷嘲热讽。

“不管不行啊。”牟先生的倔劲儿上来了,脖筋扭得要蹦突出来,“子孙的福祉岂能不管?!”

“县城在哪儿关咱屁事!”

“脸面无光。”老牟慷慨激昂状。

赵前大笑不已,心想你一个鸡巴大的区长算个屁,侧过脸来问:“当饭吃?”

牟先生被噎得无话可说,见一群小鸡正在觅食,气得飞起一脚,踢得公鸡母鸡四散奔逃。

“你、你,我不和你说了!”

老牟欲扬长而去,赵前一把拽住,说:“别价,进屋说。”

两地之争日趋白热化,士绅文人不惜互相攻讦。大疙瘩人认为,于老虎窝设治为不祥之兆,老虎窝的口彩不好,有落入虎口之意。眼见得老虎窝这方处于下风,赵前和牟先生怀揣誊写好的文牍,悄悄去了海莲府。由于年代久远,无人记得当时牟先生的文章,文笔如何已无关紧要。

其大意是说老虎窝山环水绕,人烟凑集,市井繁华,南北两沟物华天宝,东临猛虎亮西接兔子圈,系龙蟠虎踞之地。倘建城于此,势必虎虎生风,气运非常。赵前去海莲府并不单为了县城选址,隐隐间他觉得该去看看符安。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符安所给予恩惠不止是滴水。他内心深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种地也好,做买卖也好,迟早得和官家照面,见识见识不算是坏事。赵前说:“衙门上的事情哪能空手套白狼?要破费破费打点打点才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