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外 第十三章(1)

关外 作者:年志勇


农历二月初六一早,天还没放亮,安城县街头响起了纷沓的车马声。

许多人在睡梦中醒来,裹在被窝里迷糊:谁呀,这么早就闹腾上了?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的疑惑引不起一丝一毫的回声。热炕头太叫人留恋了,黑里咕咚的管他是谁呢,翻下身再睡他个回笼觉!安城虽是县城,不过是大的市镇。小地方人慵懒,平日只吃两顿饭,省略掉的是中餐,人们觉得,一日三餐既费粮火又太过麻烦。人们从衣食匮乏的关内来,享用丰饶的黑钙土之赐,生活上容易满足,肚子饱了就成。移民的后代,从娘胎里出来就有种懒散,习惯得过且过,除了眼下的吃喝以外别无他求。特别要面子,火气还大,一旦言语不和,很可能当街怒骂,骂着骂着就越凑越近,最后拳脚相向,打得尘土飞扬。围观者蜂拥而至,堵他个水泄不通。

黎明的街头并无旁观者。一县之长郑知事早早起来,乘马车驶过街巷。晨曦渐明,水似的慢慢浸湿了车窗,不觉间文庙到了。一下车,郑知事看见已有百十号人等候在文庙门前。人群里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多是士绅学商、各界名流,台阶下的学生排列成队。郑知事抬眼望了望“安城文庙”的烫金匾额,然后迈上台阶,身后的人群鱼贯而入。教育局长紧紧伴随,一路走一路汇报:“按知事训令,今年的丁祭最为隆重……”

郑知事口中哦哦地频频点头,反复环视配门和东西两处配殿。平日里庙门紧闭,不准随意出入,唯有每年的二、八月的上丁之日举行祭孔仪式时才大门敞开。文庙是上任知事李维新主持兴建的,郑知事知道他的前任为兴建文庙,共募集了两千四百块大洋。他曾用两个晚上翻看县府的账目,今天观察得格外细致,想来前任还算本分。

参加祭孔大典的人们屏声息气,可还是惊飞了树上做巢的喜鹊。正殿叫大成殿,坐落在三尺多高的石基上,殿外四周筑有朱柱回廊。到了大殿前,随同和其他人等止步静候,只有郑、姜二人进得大殿。只见殿中央供有圣人画像,左右书:德配古今,道冠天地。横楹为:神圣孔子。画像的两侧依次排列孟子、颜回、子师、曾参四人画像,四周还悬挂多幅写有孔孟格言的条幅,供案上放置着《论语》、《春秋》等著作,大殿里一派庄重肃穆的气氛。从大殿下来,郑知事回头问教育局长:“今日司礼何人?”

“县小教师闻山石。”

郑知事笑了,说:“哦?他山之石可攻玉啊。”

“奉天师专毕业,仪表出众,声音响亮。”

顺着姜局长的手势,果然看见一位身材颀长的书生站在队伍前面,而几个教师模样的人忙着在香炉中燃香。烛火燃亮,香烟缭绕,供案上放好了猪、羊、牛三牲祭礼,还有纸帛、烧酒、果品等。

太阳升起来了,将暖暖的光辉涂抹在殿顶四角高翘的琉璃瓦飞檐上,大殿前的各色旄旗在晨风中翻动,庙内的人越聚越多,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老百姓。时辰已到,主祭官郑知事、陪祭官教育局姜局长二人列前,身后是肃穆侍立的致祭人员。身着长袍马褂的司礼闻先生走上前,朗声宣布:“安城县祭礼中华文化至圣先师孔夫子大典开始。”

霎时间,鼓乐齐鸣,稍后学生队伍高唱祭孔歌:

大哉孔子,先知先觉。

与天地参,万世之师。

祥麟征符,韵达今斯。

清酒祭哉,乾坤一矣……歌声毕,主祭官郑知事上前献爵献帛,然后宣读祭文。整个祭孔大典的高潮到了,主祭官和陪祭官率领全体致祭人员行三叩首之大礼。祭祀活动的最后一项是送神西归,司礼闻先生高喊:“全体面西,全体面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