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主动性。
对学生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是指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提高探索、变革、超越、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不能消极、被动、服从、执行地学习。
一、主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主要表现
中国近20年来广泛地开展了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其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主体性教育主张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反对把人培养成工具。
教育是建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包括人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只有把这基本特征,也就是把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抓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主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主要体现。
主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其内在的生命中有着强烈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
人的主动性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百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加上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社会,人们的服从意识、从属意识仍普遍存在。我国的发展,强烈呼唤人的主体主动性。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改变外部环境的主动性和改变自身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并高度重视主动改变自身。充分体现新世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唤醒主动意识,激发主动状态,培养主动人格
主动学习的近期目的是培养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远期目的是造就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主人。
1 增强自己的主动意识
一个人有没有主动意识,主动意识强不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是人的主体主动性的重要观念表现。它包括下面两个内容:
有主动的自我意识。表现在积极的人与自我之关系上,也就是意识到人的主动性是人的的本质属性,并有鲜明的时代性;人要发展,人们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一定能发展,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的能够获得发展。
有主动的对象意识。表现在有没有积极的自身与外部世界之关系意识,也就是不仅能意识到现存的外部世界对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而且,也能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转化为有益自身发展的世界。或者说,人能看清周围环境的问题和困难,但不消极、不抱怨,而是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从而主动发展。
总之,人的主动意识,不仅能意识到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需要、能力、价值等),也能意识到必须在改变外部世界的活动中,才能体现主动,才能主动发展。
人的主动性意识强弱,对其主体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提高自觉性。学习者的主动意识愈强,他在学习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高。从而愈能不断地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增强责任感。学生的主动性愈强,他们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就愈高,对自身发展的责任就愈大。
提高效能感。主动性强的学生,成就动机就强,经过努力后取得成绩就会更加珍重,从而提高成就感。
主动意识是主体意识的主要体现,唤醒主动意识是构建主体地位的重要方面,并决定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
主动意识也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知、自控、自主的发展。
2 激发自己的主动状态
对学习者来说,要使自己主动性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仅仅有主动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自己有没有处于主动状态。
学习者的主动状态是主体状态的主要体现,主体状态又决定主体地位,因此,学习者主体地位主要是由学习者的主动状态决定的。
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时教师虽然主观上或者说是口头上承认学生是主体,但由于对教学过程未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控制,学生上课懒散、懈怠,一点积极主动样子、主动精神都没有,这怎么能说是主体性的教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