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为什么孩子成绩不好(2)

协助孩子反败为胜 作者:蔡典谟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强调的是团体比较,许多大人总认为“别的孩子能,为什么你不能”,过于强调团体竞争的结果就是,许多孩子经常感受到失败和挫折,因而容易丧失自信心。团体比较及外在奖励使孩子处处都要跟别人比较,要靠成绩赢过别人来博取老师、父母的认同,因而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外在的。有的孩子经历过多的挫折和失败后,容易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不够好、不可能受到老师父母的赞美,结果外在动力消失了,追求好成绩的意愿就降低了,原有的一些能力也就渐渐消失了。

笔者曾经访问过一个资优班,资优班老师看到我来访,很高兴地说:“蔡教授,您能来看我们太好了!您知道吗,我们为资优班努力了3个月了!”见老师这么认真,我真的很感动。但另一方面,我也想了解学生们的看法,于是找了学生来座谈,学生看到我仿佛看到救世主一般,他们急切地说:“蔡教授,您来看我们真是太好了,请您救救我们!您知道吗,我们每天都要考试,每次考试都公布排名,如果考差了,老师就不断地说我们资优生怎么考这么差,连普通班学生都不如!”考试公布排名,其实就是宣判不属于前几名的学生们:“你们不行!你们太差了!”因此,每次考试,大多数同学都感到失败、挫折,即使是资优生,也一样挫折连连。

笔者撰写本书时,正是利用休假赴美国康乃狄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初二的孩子也随同在康州一所初中就读。从教育的观点来看,我发觉美国的教育制度比较重视个人的比较。当然学校也有不少考试,但考试方式多样化,不限定纸笔测验,笔试与其他作业、作品、表演、发表和讨论等都是评估的依据,评估之前老师会给出评分的依据,学生根据要求准备妥当后去应试。评分之后,老师会把学生叫到面前,给他看自己的成绩,也会指出孩子表现不错的地方。学生通常不会知道其他同学的分数,他们强调的是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而非与其他同学竞争。除非正式代表学校参赛,获奖同学的奖状才会公布在宣传栏上,或作品做得很好,值得同学学习、欣赏的才会贴在教室或放在走廊橱窗里,否则一般学习是没有成绩排名或分数压力的。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的评价也重视孩子的努力程度:对于聪明的学生,如果其努力程度不及应表现的水平,虽然作品也许做得比资质差的同学好,但分数不见得比资质差的同学高;如果能力不是很好但仍看得出来很认真努力的学生,老师评分时便会给出较高的成绩。学生如果在学校表现不错,老师也会写信给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好。

每个孩子能力不同,不能以是否“赢过别人”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及努力的程度,即便是资优生,也不见得样样优秀。资优生在有些领域的能力不如普通班学生是很正常的,如:有人读书很棒,体育却不行;有人计算机、数学很精通,其他功课却很普通;也有人体育方面样样比他人强,功课却一塌糊涂。如果过分强调竞争,就一定要赢别人才是好学生,结果赢不了的人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即使他们有能力也没有发挥的动力,甚至还有初中学生因嫉妒同学成绩好,而自己老是赢不了他,就愤而拿刀将同学捅成重伤的事件。

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校难免也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与别人竞争,而竞争也是激发其潜能的一种方法,因此学校不必完全排除竞争,重要的是避免竞争的消极影响,如只有考试前几名的学生才算好学生、考输了就全盘否定、考试的目的在于赢别人、成绩排名决定人的价值,以及公布排名施予学生压力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