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曼
记忆中那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才三月初,冰雪就已经融化了,细雨润色的春天很美,犹如一位少女撑着一把花雨伞,盈盈的笑容里孕育着生活的温暖气息。就在那样一个多雨、脆弱,充满了绵绵希望的季节里,我认识了北京的赵泽华姐姐。
每个人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在许多年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都会记忆犹新。比如说,第一个梦想,第一次远行,第一次与异性接触,而我的第一次却是那么刻骨铭心。
那是一部四万字的中篇小说稿,我用一年时间写完,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蓝色的稿纸本上,装进一个大的信封口袋里,寄给了北京《三月风》杂志社的赵泽华姐姐。后来小说没有发表,她告诉我我的小说叙述的情感很真实,但文笔太稚嫩了。这对我的精神和心灵的打击很大,令我难以承受。我想到了放弃,放弃文学也放弃生命。就在我徘徊在生命的边缘。伤心哭泣的时候,赵泽华姐姐给我写来一封信,她鼓励我说:“再试一试好吗?给自己找一个的理由!”随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本吴强诗集——《我的生日没有烛光》。
橘色的灯光下,我了解了吴强不畏病痛的侵袭,刻苦自学、珍爱生活的感人事迹,细细品味泽华姐姐的那句“再试一试”,我想,试过之后也许是失败,也更可能是成功。我选择了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那天是我18岁的生日。
而在我19岁生日到来的时候,由于病情不断地恶化体质下降,我感染了格林巴利综合症。生活的清贫使我生存的信念又一次动摇了。泽华姐姐骑着自行车去《中国青年》杂志社联系一位朋友梁晓升,想在杂志上讲述我的故事,通过社会的力量来挽留我19岁生命的脚步。他们还从北京寄来了自己辛苦赚到的稿费。
泽华姐姐的小女儿文思听妈妈回到家里讲述了我的故事后,小小的身体伏在书桌上,一笔一划地给远在北国边陲小镇的我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九岁的女孩儿认真地对我说:“东梅梅姐姐,生命不像游戏机,打完一次还有一次,生命只有一次。你的名字使我想起了白雪中生长的梅花,那样坚强而美丽。你会挺住和活下去的,我们大家都爱你!”
我看到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站在树阴下,闪着一双聪慧而明亮的眼睛,在她小小的手掌心里握着一枚生命的绿叶。还有泽华姐姐,那是一个温婉如春天一样心灵明媚的女性,秀发高高挽起,静若止水的面容洋溢着古典而现代的个性。
过了许多年,在我得到社会上众多帮助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生活之后,在我的相册和记忆中还珍存着那两副美好的画面,还有泽华姐姐和她的女儿写给我的深情文字。
在那之后,我在一些报刊上通过阅读泽华姐姐写的文字断断续续地知道了她的故事,从而也就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她。而在此之前,她已经默默地关注和关怀了我很久。
泽华姐姐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曾经是少帅张学良的老师。她出生时,祖父见是女孩儿就狠心地把她弃之于地上,是外祖母用宽大的襟怀温暖呵护她长大的。19岁那年,在一次车祸中泽华姐姐又失去了一条腿。她曾经脆弱地流泪,她也含着泪水微笑。她是那种很注重生活中点滴细微的女性,很珍视爱。她用心感受大自然鲜活的气息,在异国东京四处奔跑着找电话向祖国的爱人抱一声平安,在星空下拥小小的女儿入怀,还有匆匆赶到邮电局去拍一封电报,鼓励一个陌路男孩儿珍惜生命,一定要学会坚强……
有着丰富的思想及情感的泽华姐姐在别人的眼睛里是生动而美丽的。她隽秀的文字里凝聚着深切的关怀和鼓励,这么多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灵和生活里。
书桌上堆积着一本本印有我文字的样刊,那清晰的铅字记录着我生命成长的故事,还有我的思想和情感。
又是一个元旦前夕,那晚下班回到家里,我拨通了北京的电话。电话中一个女孩儿清脆如银铃般动听的声音喊妈妈过来接听电话。泽华姐姐告诉我那是她的女儿文思,孩子已经读中学了,很乖,也很优秀。语气之中流露出母性的殷切希望和幸福。我知道又一朵花蕾含苞欲放了,淡淡的梅香在柔和的夜晚里四溢飘散。
泽华姐姐关心地询问我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说她看到了我现在的文字,很欣慰。声音柔柔的,犹如三月里的暖风,轻轻拂过面颊,轻轻地,把我拥抱,那么友好而真挚,还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