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2)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三卷) 作者:(英)爱德华·吉本


就在山雨欲来的宁静之中,大臣期望蛮族会从意大利边境撤离,阿拉里克大胆而迅速的进军(408年10月),越过阿尔卑斯?和波河。阿魁利亚、阿尔提努姆、康科迪亚(Concordia)和克雷摩那(Cremona)等城市,屈服在强大兵力之下,马上遭到蛮族的剽掠和搜刮。三千名协防军的加入更增强他的声势,未在战场遭遇敌军一兵一卒的状况下,神速前进,抵达保护西部皇帝难以攻陷行宫的沼泽边缘。行事谨慎的哥特人领袖知道围攻拉文纳没有多大指望,就对着里米尼向南急进,沿着亚得里亚海岸一路烧杀下去,意图征服伟大的罗马。有一个意大利隐士以宗教的热忱和圣洁的言行,深受蛮族尊敬,在遇到这位得胜君王之时,大胆宣称,愤怒的上天将要降灾给地上的压迫者。阿拉里克严正回?,他感觉到一种神秘而灵性的冲动,驱使他向罗马进军,圣徒听了无话可说。阿拉里克知道凭着他的才华和运道,能胜任极为艰巨的冒险行动,并把勇往直前的热情传输给哥特人。过去对罗马人的庄严和名声怀有迷信的尊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殆尽。他的军队为掠夺的希望激起高昂的士气,沿着弗拉米尼亚大道前进,占领无人防守的亚平宁山隘口 艾迪生(Addison)对通过亚平宁山的道路有栩栩如生的描述,哥特人根本没有心情观赏沿途美景,他们很高兴发现萨克萨?因特西撒(Saxa Intercisa)无人防守,这个狭窄的关隘是韦斯巴罗从山岩中间辟开一条道路,进入富饶的翁布里亚平原,就在克利图姆斯(Clitumnus)河岸扎营,肆意屠杀并大嚼乳白色的牛群,这是长久以来饲养供罗马人举行凯旋式之用。纳尔尼(Narni)这座小城的地势居高临下,加上及时发生一阵暴风雨,在雷鸣闪电中免于被攻陷的命运。同时哥特国王也瞧不起没有油水的猎物,仍旧保持奋不顾身的勇气继续进军,等他穿过用蛮族战利品装饰得极为雄伟的凯旋门,就在罗马城下扎营 对于阿拉里克的行军状况我们并不清楚,只能借用霍诺留在同一条路线旅行的记载,从拉文纳到罗马的距离大约是两百五十四罗马里。

二、 罗马在历史上面对强敌压境的作为

帝国都城在长达六百一十九年的岁月之中,从未遭到外敌临门搦战的羞辱。汉尼拔远征失败突显“元老院和人民”的性质,虽说元老院要是与国王的御前会议相比,不但成员的身分卑下,显不出高贵的气质。就是人民也像皮洛斯(Pyrrhus)的使臣所言,是一群不怕牺牲,杀之不尽的“九头龙” 这个譬喻是皮洛斯的枢密大臣赛尼阿斯(Cyneas),在出任使臣以后归来所说,他曾深入研究罗马的军事训练和生活习惯。布匿战争期间,每一个元老院的议员都要在军队服完规定期限的兵役,不论是担任下级军官还是负责重要职务,颁布的敕令授与执政官、监察官或独裁官临时指挥权,产生很多作战英勇又经验丰富的将领,为共和国提供必要的援助。战争初期罗马人可以从军的及龄公民只有二十五万人 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实施过三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字分别是二十七万零三百一十三人、十一万七千一百零八人以及二十一万四千人;其中第二次数目急剧下降,第三次又上升,有些学者认为是李维的本文有误,虽然现存的原稿倒是完全一致;他们并没考虑第二次人口普查只在罗马实施,数量减少并不完全是死亡,而是有很多士兵出征的关系;李维在第三次人口普查中肯定表示,在各别的军需官照之下军团都已召集起来。从表列的数字里,要扣除六十岁以上无法参加作战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大约是十二分之一。,其中有五万人为了保卫国家牺牲性命。部署在意大利、希腊、撒丁尼亚、西西里和西班牙不同营地的二十三个军团,大约需要十万人,所以在罗马和邻近地区还剩下数量相等的人员,他们一样有从军报国的雄心壮志,每位市民从幼年起,就像一个士兵接受体能和军事训练。汉尼拔鉴于罗马元老院既不派兵解卡普亚(Capua)之围[译注] 公元前215年汉尼拔围攻卡普亚,企图控制南意大利成为后方基地,假若能掌握当时元老院不予救援之机会,待夺取后经过整补,迅速组成攻城序列进攻罗马则大有可为,然而汉尼拔变更计划,致使弗尔维乌斯(Fulvius)在公元前211年攻下卡普亚, 汉尼拔此时进军罗马城下,已无所作为,只有撤军而已。也没有集结分散的部队,只是期待他率军进犯罗马,这种坚毅的精神倒是使汉尼拔大感惊异。他在距离城市三哩的阿尼奥(Anio)河畔扎营,很快获得消息说他拿来搭帐篷的土地,在一次公开拍卖中被人用适当的价格买走,同时有一支部队使用与他位置相反的路线,奉命增援西班牙军团 李维认为这是两种意外状况,完全是机运和勇气的关系才产生惊人的效果,我他的看法感到不以为然,认为这都是元老院基于政策有意在背后操控。他率领阿非利加的部队来到罗马城,发现有三支大军列出阵势准备接战,这时汉尼拔知道一定要击灭最后一支敌军,否则就没有脱身希望,心中不禁产生畏惧,立即匆忙撤军离开,承认罗马人的豪迈气概天下无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