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2)

日本恐怖电影 作者:(美)杰伊·麦克洛伊


在对中川信夫的《地狱》(1960)、增村保造的《盲兽》(1969)、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1953)中对被视为恐怖噩梦的浪漫激情的解读中,鲁丝·戈德伯格同样对日本恐怖电影的跨国吸引力进行了研究,不过她是通过“尽管是以独特文化形式表现,却让人产生跨越文化共鸣”的承诺和色欲情迷的恐惧这两点而进行检视的。通过对中川信夫、增村保造和沟口健二各自“对无常与欲望的思考”的相应电影视角的考察,她不但揭示了“二元论思维”(盲目地坚持人可以脱离世界而存在的幻觉)的危险性,也揭示了讨厌女性的男人对于女性欲望产生的恐惧。戈德伯格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对这些电影如何描绘“男人一生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与女人交往三条途径的浪漫激情所可能产生的潜在噩梦,以及每个阶段或每条途径包含的恐惧内容”提出了质询。戈德伯格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当代的日本恐怖电影对这个深入探讨和重塑,宣告了近期日本恐怖电影的主要吸引力(最著名的是三池崇史众所周知的《切肤之爱》),在于融合了“性与死”的影像,并相应引发了全球观众“极端复杂的本能反应”。

接下来的一篇文章,对中田秀夫的《午夜凶铃》(2002) 它是第一部经常被誉为将日本恐怖电影推到了目前被视为最极端、最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传统这种地位起了重要作用的电影 个案研究,它是《日本恐怖电影》第一编的总结,同时又对第一编和第二编之间的文章内容起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这篇文章关注的是性别“差异”、恐惧和“怨灵”母题的当代再现。埃里克·怀特在他对中田电影的精密解读中讨论到,尽管这些有影响力的文本动用了“ 渴望获得永久安息的复仇怨灵 这种传统母题”,然而如果只是将它们视为怪诞的故事加以解读,可就犯了目光短浅的毛病。怀特将中田那令人不安的叙事,看做是揭示了让·鲍德里亚和吉尔·德勒兹 指出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后现代拟像文化出现(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国际上)的电影。怀特特别将中田的《午夜凶铃》定位为:它是一部突出地强调了以“无所不在的科技媒介作用”为标志而趋于后人类结构的社会转型(s第一章残酷美学:传统日本戏剧与恐怖电影ocietalshifts)的作品;无处不在的科技媒介作用,是一个历史(同时又总是非历史的)时刻,它使关于个体、“人类”和国家的牢不可破的身份认同观念显得陈腐过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