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教育是一门自由选择的艺术

别说你会当妈 作者:赵婕


2006年4月20日,我带着四岁半的儿子卿与结束20天的旅行,从成都回北京。

在T8次和我们同包厢的是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来自香港,先生姓黄。黄先生正在看一本北大出版社出的有关儒学研究的书。半年前,我才从北大出版社辞职,他看的书让我觉得亲切。他是搞计算机的,他“请教”我“习焉不察”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交谈之中,知道他是我国早期职业教育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孙子。一路上,黄先生和他的太太和我谈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问题。

卿与一直缠着这位“黄爷爷”给他讲火车上各种设施的原理。黄先生批评我把孩子看得太紧,说没有让孩子自由活动。他问我是不是恨不得买一套5万元的红外望远系统,随时可以查看孩子的行踪。我说,旅行在外,必须注意孩子的安全。

黄太太则悄悄过来对我说,你一定不要听我先生的话,孩子是母亲的命,人多的公共场合,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她曾经在香港某饭店吃饭,孩子在栏杆边玩,她一直是盯着的,也许是两秒钟的开小差,孩子不见了,她在众人面前急得大哭,后来才发现孩子是蹲在原地下方,被挡住了。从此以后,她即使在外旅行,只要看到小小孩,她就本能地帮忙留心孩子以及哪位是孩子的母亲,帮别人“看”着孩子。

汪丁丁先生在《人生圆桌话题》一文中有一段关于“教育”的文字。这是某年他接受周国平先生邀请与一些学者一起讨论的三十个话题中的一个。对于有些问题,汪丁丁先生保持沉默,有些问题拒绝讨论。对第15个问题“教育”他说——

“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育’。因为教育总意味着将一种观念加以强化从而忽略了那些‘缺席者’。面面俱到的教育,即便不是不可能,也已经失去了‘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总不得不替受教育者作出选择。所以教育是一门艺术,一本‘自由选择’的艺术。”

一个人的完整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塑造中完成的。在中国有一句很重的骂人的话是说某人“没家教”。有人可以自嘲自己“没文化”,但很少人拿“没家教”来自嘲。也许,这说明,家庭教育对人不仅是首要的,也是重要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就,显然立足于家庭教育。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深得人心,这本书的题目,恐怕道出了人们对目前学校教育的失望和社会教育的担忧,把家庭教育作为起点和退路指示了出来。

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孩子、亲族、邻居、朋友、孩子一起共同协作。这里面,有分歧,有共识。每一对父母不同,甚至同一对父母养育第二个孩子也不能照搬前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然而,不断分享和交流经验,以期触类旁通,却是我们这些做父母者的乐趣和法宝。

在这本书里,我和我的朋友陈焱,从不同的个人切身经验,来分享做父母的各种滋味和得失。我们是20年的朋友,显然有不少共同的价值观或者方法论;但不同也很多:她生活在西方,我生活在中国;她相对外向,我相对内向;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是独生子的母亲等等。

但愿,这本书能给你很多自由选择。包括,你在阅读过程中,选择你对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得失的欣慰感和自豪感。也许,你做得更好,希望,我们也有机会分享你的家庭教育心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