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7日,是美国中期选举的投票日。结果民主党重创布什的共和党,重新赢得失落12年之久的参众两院控制权,迫使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重组华盛顿政治版图。这一夜之间的政局“巨变”,靠的不是枪杆子的力量,而是美国人民用一张张选票投出来的。
投票那天,我特地前往哥伦比亚市的投票站看个究竟。
投票站分布在教堂、学校、运动场馆等场所,开放时间为6点到19点。选举日没有放假,选民只能利用下班时间前往投票。
得益于中国记者的身份,我获准进入一个设在篮球馆的投票站看一看:迎面是领取选票处,右侧是两排依次用纸板隔开的写票台,左侧摆着一台电子投票机。投票的方式有两种——在纸选票上填写后投入票箱,或者直接在电子投票机上用手指触摸屏幕投票。后一种方式我还从没见过,当看到一位黑人妇女怀抱婴儿、带着五六岁的男孩在投票机上操作时,站在远处观察的我赶紧掏出数码相机拍下了这一幕。
美国人既没有户口,也没有身份证,迁徙自由。多数人是跟着工作转——在哪儿能找到工作,就把家搬到哪儿,压根儿没有“老家”的观念。年满18岁的公民可以参加任何一个地方的选举,但必须在选举前一个月进行选民登记。投票前一周,当地报纸将公布各投票站地点和选民名单,选票样式除在媒体上发布外,还寄到各选民家中,以便选民提前了解选举的内容。
据介绍,美国国家一级的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州的选举和地方的选举往往同时进行,以节省人力物力。这次中期选举比两年前的总统选举规模小一些,不仅选国会参众议员,也选州的参众议员以及县级行政长官、各区巡回法院法官,还要对州高级法院的法官投信任票,并对本州若干涉及公共利益的议题进行公决。由于上至国会议员、下至县长的选举内容都集中在一张选票上,因此各选区的选票都不一样。我所在的密苏里州某选区的选票共有29个选项,有的职位有4名候选人参选,有的只有一名候选人;在公共议题部分,供选民表决的选项包括“是否允许进行干细胞研究”、“是否同意将最低工资从每小时美元提高到美元”、“是否提高烟草税”等,如选择“Yes”的选票超过半数,此议题将获得通过。
美国人少地多,住得很分散,彼此往来也不多,那么选民如何了解候选人呢?当地朋友告诉我,候选人除了在媒体上做广告、邮寄宣传单外,还组织志愿者打电话或上门拉票。当然,广告既有给自己涂脂抹粉的,也有揭露对手丑闻的。与以往不同,许多候选人在网上开博客,以此搭建和年轻选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激发年轻人的参政热情。这次选举结果显示18—29岁选民的投票率超过往届,并高出其他年龄段的选民。
发表政见不是候选人独有的行为,公众同样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倾向。最常见的是街道两侧的小广告牌,或提醒选民对提高烟草税的议题说“NO”,或呼吁选民对提高最低工资的议题说“Yes”。选举日当天,有几个人举着“拒绝谎言,中止战争”、“为和平投票”的标语牌站在十字路口,其中一位白人声称自己是“无党派人士”,他不讳言把票投给民主党,“因为我们反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