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挑战者(3)

包在纸里的火 作者:云飞扬


在那段时间里,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还经常看得到许多蹬自行车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他们的自行车载物架上插着一面红旗,上面写着:“《北方时报》,读者至上。”

与此同时,周自恒还让发行部人员组织了几百名大学生入户调查。问卷中只有三个问题:

1、你对《都市早报》有什么意见?

2、你是否知道《北方时报》即将创刊的消息?

3.你对《北方时报》有什么期望?

这份问卷是周自恒亲自设计的,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他解释了他这样做的目的。他说:“这样做不仅能向市民传达本报即将创刊的消息,还能搜集市民对《都市早报》的意见为我所用,另外,我们还能顺便了解一下市民对本报有什么样的期望。”

此次入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市民表示自己已经知道《北方时报》即将创刊的消息,其中多数人还表示对这份新兴的报纸充满期待,他们希望这份报纸能够更好地表达民声,成为一份“真正替老百姓说话的报纸”。

接下来进行的是“促销攻势”。周自恒说,这一轮“攻势”目的是:让《北方时报》成为人们购买或准备购买的目标。

在“促销攻势”中,零售商是首先要拉拢的对象。方法很简单:给零售商的赚头比《都市早报》多一些,并且奉劝他们放弃与《都市早报》的零售合同。这样的策略很快收到了效果,不久后,发行部带回的消息是:至少有1000名零售商愿意“投诚”,而另有数百名零售商还在观望。

第二个方法:每卖出一份报纸,即送出一个安全套。别问我为什么是安全套而不是巧克力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发行部那些家伙究竟是怎么想的。但我知道,这样的促销方式很快也成为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北方时报》创刊当天,“促销攻势”进入了高潮。那天一大早,本市几乎所有的路口都站着许多身披印有“北方时报”字样的绶带、手盒一叠报纸大声叫卖的人们,这群人由本报发行员、采编人员和零售商共同组成。周自恒也在其中。这就是周自恒当年的风格,他是一个精力充沛并且喜欢凡事亲历亲为的人。我听说,由他把守的那个路口当天卖出了150多份报纸,当然也送出了150多个安全套。

“促销攻势”持续了大概一周时间,它使《北方时报》的创刊成为一个街谈巷议的话题,那些原本在观望的零售商也渐渐不再犹豫,纷纷投奔本报阵营。显然,周自恒对这样的局面感到满意。

紧接着,周自恒依照自己的计划发起了“线人攻势”。他说,这一轮“攻势”的目的是:让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北方时报》的“线人”,积极而忠诚地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

报纸上许多报道的线索来自那些亲历、目击或者听说了某件事情的人们,他们被称作“线人”。多数报社都会以“劳务费”的名义给“线人”们一些报酬,以鼓励他们报告新闻线索的热情。这样的交易以往都是在暗中进行,但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告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周自恒把它公开了。你在报纸上看得到这样的交易记录——在社会新闻版上,许多报道的末端都会有这样一行字:“奖励线索提供人X先生(或X女士)XXX元。”

有一次,那个叫何松涛的摄影记者在一个休息日陪同家人到公园里游玩的时候拍摄到了一组照片。那些照片记录了一个游客随同摩天轮的一节车厢一同坠落到地面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何松涛说,在这起事故发生的同时,他的家人恰好在摩天轮的另一节车厢里。他正在给他们拍照,不料无意中捕捉到了这一组镜头。

这组照片第二天就出现在报纸上,我相信,读者看到它们的时候一定也会像我那样震惊。不过,它们的作者不再是何松涛,而是另一个姓李的摄影爱好者。照片旁边还配发了一篇标题为《眼疾手快按快门 轻松获奖两千元》的拍摄手记。摄影爱好者在这篇文章里自述的拍摄过程与何松涛跟我们讲的故事毫无区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