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日在“旗与城”上的异同

日本人与中国人 作者:(日)陈舜臣


节日升国旗,这一规矩在战前等同于强制执行。每家都竖着国旗,如果哪一家没有国旗,就特别刺眼。就连神户的外国人住宅,红日旗和自国的国旗也在门口一左一右或是交叉插着。

小时候——昭和初年,在家附近的华侨商馆的仓库,见一个打杂的老头和年轻的店员发生口角。两人都是中国人,口角的原因,是节日挂出的中国国旗。

那时正值北伐成功后不久,国旗也变成了青天白日旗。但是,打杂的老头小心收藏着军阀时代的五色旗。年轻店员是革命党的粉丝,一看就生气了,说北洋军阀已经灭亡了,五色旗可以扔了。老头也生气了,说:“现在的小年轻真不知天高地厚,什么时候也许又能用了。”

这并不好笑。中日战争初期,日本在华北建立的傀儡政权,曾经一度使用古色苍然的五色旗。

战后,日本节日挂国旗的人家少了,除了因为红日旗与不愉快的战争记忆联系在一起外,还因为在日本人的气质中,对挂旗持有消极态度吧。

日本人不喜欢旗。源平合战的白旗、红旗,是为了区别敌我双方而不得不使用,仅仅在竿子上挂了块连图案都没有的布而已,一点也不讨人喜欢。

Hata1这个词也是。织纤维的工具叫做Hata,织出的布也叫做Hata。挂在竿子上的旗,好像是嫌麻烦,也取了同样的名字。取名字的时候,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仔细斟酌,对自己不喜欢的就马马虎虎。

游牧民族为了通知先头在哪里、往哪边走,不得不常用旗。所以,在被城墙围住的城市,也就是城郭城市里,也大量使用旗子。城墙上翩然飘扬的旗,对伺机想前来掠夺的蛮族有威吓的作用——这里有准备,大将军守着呢。

1931年7月,五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被当时的政府枪杀,鲁迅的心爱弟子柔石也在其中。鲁迅哀悼他的死,作了七言律诗,其中有“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句。

杀害亲爱的柔石的家伙,在城上挂着可恶的恶魔大王之旗。

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最终未采用的,有科举、宦官等。此外,用城墙围起来的城郭城市的形式,也是其中之一。

日本的城,是领主和他手下的武士踞守的地方。但是,汉语中的“街”就是城。北京、上海这些主要城市的城墙都没有了,但在汉语中,从郊外去街上,就意味着“进城”。

中国的城,如果是首都,就包含政府的皇城、皇帝居住的宫殿。这时,广义的城应称为“罗城”。“罗生门”就是罗城的门的意思。相对于罗城,皇城地区就是“子城”,皇帝、太守所在的城——相当于日本的本丸,叫做“牙城”。

——逼近巨人军的牙城。

有这种说法,牙城的语源,来自城墙上插象牙装饰的旗的风俗。

在营造奈良的平安京时,中央修了南北向的大路,城市修造得像左右对称的棋盘,这完全模仿了当时唐朝都城长安。这也许是遣唐使的策划。

奈良的规模只有长安的五分之一,连中央大道朱雀路,也是原样学长安。

奈良和京都没有模仿的就是用城墙把城市围起来。在罗生门附近,造了些土墙一样的东西,但还称不上城墙。长安的城墙高五米多,东西逶迤十公里,南北长九公里半,围着大城市。

中国为了这个大工程,设了“城旦春”的刑罚。四年间,从早上起,男人筑墙,女人杵米。

因为被海包围,日本不用像中国一样担心异民族的侵略。因此,也没有建造城郭城市的必要。

如果要把平城京和平安京用五米多高的城墙围起来,那就成为一个大工程了,日本人民一定会累得筋疲力尽。

如果要是有了城墙,上面整整齐齐地插着带穗的鲜艳旗子,日本人也许会比现在更喜欢旗子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