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三大运动,必然地导致内部利益的调整和矛盾的加剧。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威胁"和与中国的"摩擦",促使日本迈上扩军备战之路。最终的结果是,双方通过进行一场军事对决,来明确一下力量对比。这场战争,就是导致大清朝这艘破船走向沉没的甲午战争。
沿着历史的脉络向前看,后来那场决定中日历史走向的甲午战争,其实从1873年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一年,日本由于明治维新而引发的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为转移国内视线,明治政府利用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发动了对台湾的侵略战争。
琉球国从明朝起就开始向中国朝贡,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1871年,两艘琉球贡船遇风暴漂流至台湾,其中一艘船上的54人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
1873年,4名日本人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流至台湾被救。当地官员安排将获救者护送回日本,并得到日本官方的致谢。不料,不久日本指责这些被救者在台湾遭到打劫,并重提琉球居民在台湾被杀事件。
当年6月,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以换约为名抵达北京,并派外务大臣柳原前光到总理衙门探询清政府对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之事。得到的回答是,这些杀人者为当地土著居民,属于"生番",还没有甚加治理。
这件已经过去两年的事情遂成为日本侵台的借口。
1874年4月4日,日本成立"台湾都督府"作为侵略台湾的机构。5月7日,日军在台湾南部登陆。
5月14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台湾等处海防。一时之间,多艘军舰调往台湾。但是,作为一个老练的官员,沈并没有急于出战。李鸿章也致信给他,让其"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主张谈判解决。
此后,在清军力量占优的情况下,中日进行了8次谈判。最终在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方发动此次侵略战争耗费共计771万日元,而清政府最后付出50万两白银约合不到80万日元,平息了此事。
此战是中日甲午战前的首次交锋,对两国均产生极大震动,引发两国开始在海军力量装备上的竞赛。
日本方面获得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中国的海军力量较为强大,一是中国虽然庞大,但驾驭这个国家的清政府却懦弱无能。根据这一情况,日本在1875提出的海军再次扩军计划获得通过,从英国进口了3艘军舰。
在中国方面,此战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已经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应该重视海防、发展海军。1875年5月30日,恭亲王等上奏,提出创建北洋水师。当天,清政府发布上谕:……南北洋地面宽,界连数省,必须分段督办,以专责成。着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派沈葆桢督办南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