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节:一、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10)

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王海涛


到1885年的时候,李鸿章预言说,大约10年左右,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所忧。在发出这一预言的第10个年头,预言不幸成真。

认识到日本威胁的并非李鸿章一人。在清政府内部,不仅有李鸿章这样具有长远眼光的务实派,也有急功近利的"鹰派"(其实是对洋务运动持有怀疑态度的清流派),他们认为应该先发制人--有人提出,应该率先向日本开战,希望通过一战解除危险。

1882年,当时清廷的清流派(洋务派的对立面)--左副都御史、34岁的张佩纶上奏"请密定东征折"(次年出任总理衙门大臣)建议:"南北洋大臣简练水师,广造战船;山东、台湾治精兵,蓄斗舰,与南北洋称犄角;分军巡海,闭关绝市,召使回国,责问琉球之案,驳正朝鲜之约,使日本增防耗帑,再大举乘之,一战定之。"

这一大胆的计划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遭到李鸿章的反对。李鸿章认为,日本学习西洋,其海军装备绝不比中方的差,况且跨海作战,并无把握。

"东征之事不必有,东征之志不可无。"李鸿章的这一论断,有韬光养晦的味道。

事实上,张佩纶还曾经主张对俄国作战。把持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评价他说,此人锋芒毕露,不畏权势,很有骨气,是骄矜、无知和中国式的爱国主义者!

张佩纶到底是无知无畏还是远见卓识,实在不好评价。

查阅史料,他为官期间,因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被评价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仅1875-1884年间,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达1/3。以这样的性格和为官之道,终难在官场上"发展下去"。

当1882年张佩纶提出东征方案的时候,日本正在宣扬"清国威胁论"。这一年的7月,朝鲜汉城发生壬午兵变,起事者围攻日本公使馆,公使乘英国船只逃回日本。日本决定对朝鲜开战,但又忌惮清军,自觉备战不足。

8月1日,清政府得到朝鲜兵变的消息之后,"派海陆两军,迅赴事机"。8月15日,参事院议长山县有朋上奏明治天皇称,欧洲各国距我国较远,痛痒之感并不急迫,我之欲以力角强弱者,正在紧邻之处。他建议,应该加紧扩大海军。

8月25日,清军抵达汉城。而日本也通过与朝鲜谈判签订条约获得了在朝鲜的驻兵权。

11月,海军卿川村纯义提出8年内造48艘军舰的计划,并得到天皇的批准。

1885年,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提出"我们要在心中谢绝亚洲东方的恶友"。

1886年,日军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到中国进行军备调查,并于次年2月草拟出了《清国征讨策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