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二、日俄战争硝烟下的"清末新政"(2)

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王海涛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岁时受业于江南名儒朱次琦,但不囿于师说,能独立思考。21岁时康有为曾游历香港,接触到西方政治文明,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遂大倡西学,走上了向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最先影响康有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发生在1883年12月-1885年4月的中法战争。20多岁的康有为,目睹清廷腐败,大受刺激,激发起寻求救国道路的想法。

1888年,30岁的康有为来到北京,参加乡试。公开的说法是,康有为趁机第一次上书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策,认为光绪帝应该"屈尊降贵,引咎罪己,求言图治"。

人微言轻。以中国的政治体制,一个考生无论如何无法影响朝政。"日理万机"的皇帝,恐怕根本就不可能看到一个举子的言论。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根本不可能上达最高层。

拥有"异端"思想的康有为,显然难以在科举考试中有好的成绩。京城居不易,他不得不离开帝都,重回南方。

外患频仍的政府,并不介意这个年轻人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1891年春,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传播其政治思想,延揽了梁启超等弟子。

1890年前后,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这个时候,中国经历近30年的洋务运动,军事力量大大提升,日本经历明治维新跃跃欲试。中国民间的知识精英们,为国家的前途而思考而苦闷彷徨。

就在康有为远在江湖,冀望为国分忧的时候,庙堂之上,最高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忧愁。这个时候,在诸如李鸿章这样的有识之士看来,中日必将有一战,但他也不知道这场战争将会很快到来,更不会想到其毁灭性的后果。

将光绪帝玩弄于掌股间的慈禧太后,这个时候正醉心于动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个最高统治者似乎很不厚道。但她将个人爱好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确实堪称国贼。

在后人,甚至在当时旁观者看来,这个国家的财政几近破产、内忧外患连绵不断已经危及政权存在的时候,她却动用巨额的军费供自己"颐养"享乐。

当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口若悬河讲述自己的政治理念的时候,李鸿章正在为向朝廷要钱发愁。李鸿章正在修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关东铁路。但在向海军衙门催要关东铁路拨款的信中,他先是详尽地报告托人在德国为颐和园购买电灯的情况,详细地介绍这批电灯为西洋最新产品,在中国前所未有。他在信中提到,专门从德国请来安装电灯的人……在讲完这些替老佛爷办的"私事"之后,李鸿章才"捎带着"提到关东铁路的修路费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