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节:二、日俄战争硝烟下的"清末新政"(3)

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王海涛


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碰了一鼻子灰。慈禧太后私事就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连海军费用都挪来修建园林,朝廷哪里有钱用于修路。不仅如此,关东铁路的经费还被"商借"走200万两白银。这条已经修到山海关的重要铁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关键时刻被迫停建。

颐和园的修建持续了8年,从1886年到1894年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向这个皇家园林。据考证,这一工程用银在2000万两以上。在此期间,已经在实力上大大超过日本海军的北洋海军,从1888到甲午战争开始的6年中,由于没钱,没有再购买一艘战舰、没有更新一门火炮。同样在这6年中,东洋的明仁天皇节衣缩食,调拨内帑,作为造船费用。1890年以后,日本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首相伊藤博文以天皇捐款为榜样,号召民众为海军捐款,一年之间募捐200万元用于海军建设。

日本为何如此大规模的扩军?还是缘于其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敏锐的忧患意识,中国洋务运动导致军力上升,日本对此一直不敢懈怠。而发生在1885年春的中法战争,法国远东舰队把中国舰队打得溃不成军的一幕,更是刺激了日本的危机感。

这些,远在广东的康有为并不知道。1891年春,当他开始自己的讲学生涯的时候,并不知道北洋海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户部在这年的4月不仅要求不准再为海军购买大炮,而且为了节省军费要求裁减海军人员,而军舰的正常维修费用也不能保证。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像康有为一样不知道活跃在庙堂上的那些人们都在忙些什么。但至少康有为知道,这个国家处在危机之中。而这场即将到来的巨大危机,为他登上历史舞台,铺就了一条特殊的道路。

1895年春,康有为携弟子梁启超一同赴京会试,适值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应试举子群情激愤,奔走相告。

热心政治的康有为似乎并不关心个人的科举之路。史载,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清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我们从历史教材中读到的这一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公车,就是应试举子的代称。但事实上,公车上书到底是否真的发生了,是值得存疑的。有论者认为,这是康有为后来的虚构。据考证,无论是当时的权臣还是朝廷的文字记录中,均无公车上书的记载。也就是说,即使发生了,也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层的视野。

事实上,不管上书事件是否发生了,有一点可以断定,上书内容根本没有机会递交到当权者手中,上书的目的并没有实现。但"举子议政"的事情肯定是发生了,并在事实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标志着在体制之外,一个叫"维新派"的力量,正在形成,并开始要求进入政治舞台。这开创了200多年大清政治的先例,没有功名的学生,开始对朝廷指手画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