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曾自述》:道法自然(下)——老子的哲学(4)

范曾自述 作者:范曾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必须是超然物外的,必须从天地万有的繁文缛节中解脱;必然是不役于物象而重心智的所悟,遗形而求神的,因为宇宙万物,不过是宇宙本源——道之所衍生;而当画家做到体道为一时,那最后不过是假自然陶泳乎我,“大自然已成诗人、画家手中的觥爵,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飞羽游鳞,无非胸中忧乐所寄托”(见本人《中国画刍议》)。

中国书画家中以大类分之有三,其一曰重灵性、重感悟者,其二曰重写生、重理性者。前者之作,往往风流倜傥,凄恻动人;后者之作则循规蹈矩,索然寡味。前者如汉之张芝、蔡邕,唐之王洽、王维、怀素、张旭、吴道子,五代之石恪、贯休,北宋之苏东坡、文与可、米芾,南宋之梁楷、牧溪,元之王蒙、黄公望、倪云林,明之徐渭,清之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李方膺,近世之吴昌硕、任伯年和现代之张大千、傅抱石、李苦禅。其三曰以高度理性驭高度热情者,上古之王羲之、王献之,唐之欧阳询、褚遂良,清之邓石如、伊秉绶,近代画家则李可染、蒋兆和是其代表。其中一、三两类,代有大家,唯第二类则庸才相望,不绝如缕。而画家某至石景山,见高炉而写生,炉上之螺丝铆钉一一画之,不厌其烦。其最惊人之发现谓牵牛虫之触须可双钩,每根凡十四节。愚钝若此,可为一叹。此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谨毛而失貌者矣。

正由于中国画家重灵性、重感悟,如老子所谓“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优秀的艺术家的思维如沧海波涛之广漠,山林旋风之激越,因之,往往像米芾之得泉石膏肓、烟霞痼癖,不能自已,灵感之来如兔起鹘落。又如黄庭坚之书法如饥鹰渴骥,势不可遏,此因黄庭坚书法之风格,亦黄庭坚作书之势态。而书画家阅物不尚细琐,神韵必出灵府。郑板桥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正是由灵性感悟的追逐必然出现的艺术手段。苟画家唯知应物象形,而不知气韵生动,则正如苏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讲:“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记得我曾有诗戏和郑板桥的题画竹诗,他写道:“老夫画竹郁葱葱,最爱清凉涤肺胸。任是祝融司夏政,华堂先已挂秋风。”这是一首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好诗。老先生大概有些得意,有附题云“不知大手笔何以和我也”,大有此诗出后便无诗的意味。而爱与古人作异代知己的我则和之云:“萧疏岂爱郁葱葱,削尽冗繁拂碧空,画到天机流露处,江东腕底透秋风。”在此我反问郑板桥,你不是要“削尽冗繁留清瘦”、要“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吗?你怎么会爱明代夏■、顾安辈的繁枝茂叶呢?你的画挂起来,秋风起于华堂,而我作画时,秋风早起自腕底了。这虽是文人游戏之作,然而都在说明一个道理,说明“道法自然”、体道为一的追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