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支洋蜡烛,点亮一对兄弟的窑洞

革命与爱:毛泽东毛泽民兄弟关系 作者:耘山


红军到达陕北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生活相对安定了,毛泽东住的窑洞与毛泽民的窑洞距离很近,他们兄弟的来往更密切,也更方便了。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吴吉清这时是国民经济部的管理科长,他回忆说,在瓦窑堡时,主席几乎每天都要到国民经济部的那排窑洞走一圈,坐在毛泽民那里抽一会儿烟,聊上几句话。而后,主席背着手微笑着走出窑洞。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当年赣南的钨矿就是中央苏区解决经济困难的一个聚宝盆。荒凉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到底有什么资源优势?

陕北延安一带有石油的记载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1907年6月5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县西门外开钻。当年,延长石油厂炼出的煤油送到西安,煤油汽灯光亮耀眼,好似黑夜中的小太阳,曾一时轰动了西安城。

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认定陕北石油蕴藏量有限,已将石油勘探和生产的重点转至新发现的甘肃玉门油矿。

在毛泽民的直接领导下,工矿科的同志发动油矿职工,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奄奄一息的老油矿,居然很快恢复了产油。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率军东征途经延长县时,亲自到油矿视察,观看了采油和炼油的全过程,还把采油工人请进窑洞谈心。为了给毛主席接风洗尘,石油工人们一定要请毛主席吃一顿矿上的“家常饭”。矿长高登榜记得毛泽民曾经说过,湖南人喜欢吃狗肉,就建议焖一大锅狗肉请主席吃。当热气腾腾的辣椒炖狗肉摆上饭桌时,毛主席胃口大开。他用地道的家乡话对坐在身边的毛泽民说:“这是我来陕北后吃的最好的一顿饭!”

当石油工人们赶着披红挂彩的毛驴,驮着汽油、煤油和油墨、石蜡、凡士林等石油产品到瓦窑堡向党中央报捷时,毛主席异常兴奋,连声称赞。

红军初到陕北时,中央机关夜晚照明点灯用的是蓖麻油,如今用上了油矿自制的“洋蜡烛”。据说,毛泽东通宵工作,总要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以后才休息。开始,毛泽东点的是小油灯,一夜工作下来,脸上被熏得黑黢黢的。自从有了“洋蜡烛”,每天晚上,警卫员就在主席的办公桌上点亮两支蜡烛,等6支蜡烛点完了,天正蒙蒙亮。

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出征到达延长县城时,恰好下了一场大雪。遥望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毛泽东胸中涌动着怀思千古文明的巨澜,他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恢弘气魄,写下了一生中最杰出的诗篇—《沁园春·雪》。毛泽民虽然没有毛泽东那种独领风骚的诗人情怀,却靠脚踏实地的艰苦工作,为刚刚结束万里征程的党中央和红军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使数万红军在陕北扎下根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