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民急匆匆踏上赴苏之路,真的是为哥哥嫂子劝和?

革命与爱:毛泽东毛泽民兄弟关系 作者:耘山


毛泽民第一次见到大嫂贺子珍,是在1931年秋天,他和钱希均一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那时,贺子珍在毛泽东身边担任机要科长。她一身整齐的灰色军装,头戴红五星八角帽,英姿飒爽,开朗泼辣,给毛泽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当毛泽民得知,贺子珍是由永新县向井冈山撤退的唯一的女共产党员,也是这支队伍中的第一个女兵,更加深了对她的敬重。 

毛泽民是我党早期红色理财专家。来到中央苏区后,他出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在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之中,他挑起了统一货币金融、统一财政的重担。他殚精竭虑,清正廉洁,为发展苏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需、支撑前方战事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毛泽东受到“左”倾路线排挤的艰难日子里,毛泽民时刻牵挂着落难中的大哥,甚至关心着他们的每一个孩子。

让贺子珍不能忘怀的是在长征路上。红军出发时,毛泽民夫妇与贺子珍都被编在中央纵队。钱希均与贺子珍还同在干部休养连。贺子珍的身体不好,长征前又怀孕了,每天随大部队强行军非常辛苦。毛泽民每次见到大嫂,总要关心几句。钱希均是休养连的政治干事,更是尽可能地多给她一些照顾和帮助。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进入云南途中,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轰炸。为了掩护在娄山关战斗中身负重伤的团政委钟赤兵,贺子珍舍生忘死扑了上去,自己却倒在血泊中……当她从昏迷中苏醒来时,毛泽民和钱希均就守候在她的身边。毛泽民甚至亲自抬担架,把她抬出最艰险的一段路程。

1937年底,毛泽民从上海回到西安时,正在西安休养的钱希均告诉他一个令人惊诧的消息: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劝说和挽留,已经动身去兰州,准备去苏联治病。毛泽民没有想到,他离开陕北不到一年,大哥和大嫂之间的关系竟闹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贺子珍自1928年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结婚,一晃10年,一直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协助毛泽东工作和照料他的生活上。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贺子珍强烈要求独立工作。组织分配她到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任科长。后来,她又到抗大学习。正是这时,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感情出现了一些裂痕。

红军立足陕北后,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许多抗日青年奔赴延安寻找抗日救国的真理。毛泽东经天纬地,博学多才,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他很喜欢同这些知识分子们交往,从中了解情况,获得更多的信息。

贺子珍生性倔犟,内心的委屈不表露出来,却在心底掀起狂波巨浪。想到自己多病的身体,以及身上还有4块弹片没取出来,她常常处于孤独和痛苦之中。她想做手术,把弹片取出来,早日恢复健康,才能多做些工作。而延安的医疗条件太差,这样的手术做不了。她决定去西安,然后转赴上海。当时,上海设有八路军办事处,毛泽民和钱希均又正在上海执行任务。

毛泽东见贺子珍要走,就极力挽留她。毛泽东说:“这些年,你跟着我受了这么多的苦,现在情况不同了,我有发言权了,以后不会让你像过去那样。”毛泽东的这些肺腑之言并未打消贺子珍要走的念头。

1937年10月,当贺子珍来到西安时,抗战形势已发生变化。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这时,钱希均已从上海辗转南京、武汉,回到西安。她曾极力劝说贺子珍不要去上海,那里正在打仗。直到11月12日上海沦陷,南京危在旦夕,贺子珍才彻底打消了去上海治病的念头。

正当贺子珍进退维谷之时,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达成协议,决定送一批身体较差的领导干部去苏联莫斯科,一边养病,一边学习,为未来的持久战争储备指挥人才和骨干力量。贺子珍从中受到启发,下决心要去苏联。她憋足了一股劲儿要重新塑造自己——成为一个身体强健的、有马列主义水准的革命女性!

这年11月底,贺子珍终于从西安出发,踏上漫长的旅程。这时,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与她同行的陕北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长、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当时,贺子珍的心情非常愉快,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一路都很高兴。

贺子珍一行途经兰州时,中共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中央代表谢觉哉接待了他们。《谢觉哉日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如鸟出樊笼,欢喜无限。”

然而,毛泽东最了解贺子珍的脾气秉性和生活能力。他知道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贺子珍这一去肯定要吃不少苦。更何况,中国共产党与苏联没有外交关系,我们的同志去苏联学习、治病都是在共产国际的关怀下秘密进行的。贺子珍的身体不好,性格急躁,又不会俄语,很难融入苏联的社会生活。她面临的困难肯定比其他同志更多。毛泽东深为她今后的处境担忧。

从西安到进入苏联国境的一路,甚至在贺子珍到达莫斯科后,不断有同志捎来毛泽东的口信,让贺子珍回延安。

毛泽民随后也被安排赴苏联学习、治病,他急匆匆地离开延安,又马不停蹄地由西安直赴兰州。为什么走得这样急?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在前往新疆的运输车队中,一行有几十人,却只有毛泽民夫妇二人是去苏联的,为什么没有像前面那样有其他同行者?推测的一个说法是,毛泽民可能就是毛泽东最重要的一个“捎信人”,他们夫妇走得匆忙,就是要尽快赶到兰州好及时劝回贺子珍。

1938年1月6日,当毛泽民到达兰州时,贺子珍已于10天前飞往迪化。

2月1日,毛泽民到达迪化时,贺子珍正在那里等候飞往边境的苏联军用飞机。这是毛泽民劝说贺子珍最后的一次机会。毛泽民性格随和,很善于做思想工作。他苦口婆心地历数了大哥一路来对大嫂的感情,分析了去苏联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想方设法解开贺子珍心中的疙瘩。按理说,听到毛泽民一番发自肺腑的劝说,贺子珍应该动心。可她此时恨不得长上翱翔的翅膀,立刻飞往她向往已久的幸福国度,去实现心中的美好憧憬!这一次,谁的话她都听不进去了。

初到莫斯科时,贺子珍住在位于孔策沃区的共产国际党校八分部。1938年4月初,她在莫斯科谢琴诺夫妇产医院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把孩子放在托儿所。可惜,孩子先天不足,出生仅10个月就夭折了。贺子珍忍受着失子的痛苦和顽固的头疼病,照样坚持学习。她的政治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历经痛失爱子和生活的坎坷后,贺子珍对毛泽东的怨气渐渐平息了。她盼望着在中国党校的学习结束后,能回到延安,与毛泽东重归于好。但就在贺子珍离开延安一年后,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了。当消息传到莫斯科时,贺子珍极为震惊。她反复回想了自己离开毛泽东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事情,没想到由于自己的任性和草率竟造成这么沉痛的后果!

1939年6月,毛泽民来到了莫斯科,与贺子珍同在库其诺党校七部学习。见到久别的亲人,贺子珍很动情,又很愧疚,将一肚子的心里话向毛泽民倾诉。贺子珍决心重新找回自我,面对现实,鼓起生活的勇气。

从延安来莫斯科的同志给贺子珍带话说,她离开延安后,她的母亲杜秀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已从江西老家来到延安。

1938年初,贺子珍的父亲病逝。母亲杜秀感到凄苦孤单,想与女儿一起生活。组织上派专人把老人家送到延安。可当老人到达延安时,贺子珍已经去了苏联。老人的生活就由毛泽东照顾。而当时,毛泽东正全力以赴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在一段时间里,组织上曾让毛泽民的女儿毛远志和老人住在一起以便照顾。小远志精心陪伴和伺候老人,为她洗洗涮涮,端屎端尿。杜秀老人在亲人们的关心照顾下,安享幸福的晚年。

远在异国他乡的贺子珍,想起抚养他们兄妹长大、又支持他们参加革命的老母亲,禁不住潸然泪下,她的心中对毛泽民和侄女小远志充满了感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