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扁的话还没有说完,齐桓公就听得不耐烦了。他大声呵斥轮扁道:“削砍车轮哪有什么诀窍?你不要啰啰嗦嗦说那么多,反正你说不出令我满意的答案,我就会处死你。”
轮扁没有被齐桓公的话吓倒。只见他不紧不慢地接着说:“你说没有诀窍,那我为什么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呢?而且做起轮子来总比别人来得从容不迫呢?这当中的窍门是实实在在有的。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地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我可以告诉他,这诀窍是怎么怎么的,但我说出的诀窍已不是什么诀窍了。因为,做这门手艺的工匠都这么说。大家都能说出的诀窍,算什么诀窍呢?所以我已经70岁了,做了一辈子的轮子,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做我这一行的,古人连同他们的那些不可言传的诀窍,都随着他们死去了。我的诀窍是我切身操作体会出来的。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既然这样,君王忘记自己现实的操作,却整日专心致志地从古人的言论中寻求治国秘方,所能得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
齐桓公默不作声,心里觉得轮扁说得实在有理。
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一定情况下确实如此。书本给出的规范,总是一些抽象的定律和原理,而具体的生活情境却无限复杂,用知识指导生活,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也需要诸多创造性的中间环节才能有效实现,否则,知识的规范将使人手足无措。中国民间有个笑话,讲的是秀才过河沟。如何能跳过小河沟?秀才翻开书本,只见书上写道:“单脚起,双脚落,一跃而过。”秀才按此实践,却跃进了小河沟里。这正是人们对“书呆子”的嘲讽,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个笑话仍然很有意义。
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当然,忽视书本知识,排斥间接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为人处世,真正的诀窍就像酒,随着人的行动一同出现、一同消失,说出来的大概也只能算是糟粕了,无非是闻到一点酒精味儿,让人想象到什么是酒。这就是书本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