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的作用的确如此,这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看得一文不值,而是说有字书一定要和现实生活与工作的无字书结合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中寻找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人吗?
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他40多岁。那时,他从齐国游历归来,自认为经过这次周游,又加上自己也已到了不惑之年,思想也应达到“不惑”的境界了。因此,很希望鲁国能任用他,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当政者根本看不上孔子这位布衣求仕者。不得已,孔子只好与门人一起,在“学”中寻求快乐。
南怀瑾先生说,孔子这番话不外乎是告诉人们,学习是人生的一种天性,人通过学习唤醒潜能,并在这过程中享受快乐。
的确,在孔子的心目中,学的范围从来都是宽广的。书本只是学的一个方面,做人、从政、生活常识等都是孔子之学的一部分。所以,孔子强调:无论学什么,都要适时温习。
唐朝时,有一些僧人,为了寻求真理,不远万里来到赵州,参访赵州和尚,请教佛法大意,禅宗嫡旨。有人问:“什么是道?”
赵州问:“你以前来过吗?”
这人答道“来过”。
赵州说:“吃茶去。”
赵州又问另一个人:“你以前来过吗?”
这人答道“没来过”。
赵州说他:“吃茶去。”
这时,同在一寺,生活在赵州和尚身边的一位僧人感到奇怪,问赵州:“怎么来过的与没有来过的你都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对他说:“你也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