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恐怖袭击发生于2001年。
这以后,每一年的这一天,全美都有超过数百个唤醒美国的祷告会,于中午12时,各地民众聚集在离自己最近的政府大楼,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在位于华盛顿近郊阿灵顿的五角大楼纪念园,为罹难者祷告。
那场浩劫,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恐惧。
每一年的这一天,不少美国人总会问:我们安全了吗?世界安全了吗?
“9·11”八周年的反恐忧思
“9·11”事件转眼八年,美国年年举办纪念活动,悼念无辜逝者,谴责恐怖主义。这场恐怖袭击对美国民众是格外惨痛的经历,也激起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一致表示:恐怖主义无论以何种形式,用什么名义,在哪里出现,都将受到坚决打击。
反恐的大网撒向全球,反恐的呼声传遍世界。然而,各类恐怖组织遭到围剿的同时,恐怖活动却未能禁绝。从“9·11”之后接连发生的一连串恐怖袭击惨剧到今年中国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恐怖阴霾依然笼罩在全人类头上。人们不仅担忧,也在深思其原因。
“9·11”发生一年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生恐怖爆炸事件,500多人伤亡。时隔数日,导致百余人死亡的莫斯科人质事件再度震惊世界。之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发生连环爆炸、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遭遇汽车炸弹袭击,世人惊恐于恐怖主义阴云的扩散。而发生在西班牙马德里的火车站连环爆炸案和伦敦公交系统连环爆炸案,如同将恐怖主义“尖刀”直接扎向欧洲。从伊拉克到阿富汗,从索马里到印度,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承受着恐怖主义袭击之痛。
斑斑血迹、断壁残垣、红肿泪眼、悲愤控诉……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经历了八年反恐战争,恐怖袭击仍然不断发生,为害世界?
一方面,伴随全球反恐行动的持续,恐怖分子也在调整策略。他们加强组织、提高技能、相互模仿、彼此支持,或与各种分裂势力合流,以各种方式给暴力恐怖活动披上道德、合法的外衣,使国际反恐格局更趋复杂。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在反恐政策上实施的“双重标准”,事实上姑息纵容了恐怖势力。
这方面早有前车之鉴。“9·11”之后,以本·拉丹为首的“基地”组织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头号敌人,而“基地”之所以能成气候,正是因为一些西方国家在冷战后期对其的纵容和扶持。
历史总有相似之处。虽然“9·11”之后,“东突”组织被联合国列入国际恐怖组织名单,但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东突”恐怖嫌犯近期却陆续获释。而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尽管大量事实表明,以“世维会”为首的“东突”组织是幕后黑手,“世维会”却仍在获得一些国家的资助,一些国家仍在为其提供“作秀”舞台。反恐“双重标准”客观上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的反恐努力。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今天的姑息和怂恿,可能就是明天的灾难和痛悔。马德里爆炸案后,意大利《晚邮报》社论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能以为这个世界遭到的蹂躏与我们无关。德国第一大报《图片报》称:谁能安枕无忧?我们都在恐怖主义的靶心。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表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必须同心协力。
血的事实警示人们,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损害世界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尤其是对恐怖分子采取“双重标准”,将导致巨大危害。中国有句成语“养虎遗患”,以此为喻告诫:纵容坏人必遭其害。个中道理,值得深思。(纪时平)
【延伸阅读】美国政治问题专家迈克尔·弗拉霍斯的观点像刀子一样:“9·11”事件后,美国再次承诺拯救全人类,并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但八年以后,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漫长战争”。我们并未实现所承诺的救赎。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进行着一场无休止的战争,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依然危害着人类。
必须将反恐进行到底,但反恐决不是以暴易暴那么简单。然而,对于反恐,世界的分歧大到你无法相信。例如,至今没有一个世界各国统一接受的关于“恐怖主义”的正式定义。
对比欧洲和美国在反恐上的分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欧问题专家杰里米·夏皮罗认为,美国和欧洲在反恐方面存在利益和能力上的差异,这导致双方在反恐战略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分歧:美国采取的是外部性战略,试图把恐怖分子拒之门外,而欧洲的战斗则是在本土打响;美国谋求使任何情况下的恐怖主义策略都丧失合法性,欧洲则寻求处理恐怖组织更广泛的多样性;美国为了反恐不惜造成局势动荡,而欧洲担心动乱会殃及本国。美国人指欧洲人是绥靖者,欧洲人则认为美国人好战,都认为对方的错误策略助长了恐怖组织的发展。
“9·11”后在联合国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各国代表起立承诺:恐怖主义无论以何种形式,用什么名义,在哪里出现,都将受到坚决打击。
数年过去了,打击恐怖主义,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