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社会生活(7)

中国人本色 作者:(美)何天爵


很多中国士大夫都有可观的、有关中国古代作家的藏书。文人和绅士们都能够怀着极大的兴趣、机智而渊博地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瓷器、玉器、钱币、绘画等缘自中国的文化进行过特别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如果有其他人也精通这些领域,那些文人和绅士就会将之引为知己。当外国人与中国文人和绅士一起讨论这些学问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发现自己处在绝对的学生地位,而中国朋友处于天然的老师的角色。他们会向外国人展示自己对这些领域的精深研究,会耐心地向客人和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让自己的学生惊讶于自己的学问,对自己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于西方价值观念根深蒂固的外国人来说,在他们找到与中国绅士接触社交的有效途径,和睦相处之前,非常有必要开设特殊的指导性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的经验知识。中国人和外国人需要宽容相待。我们双方的教育系统和课程是如此的不同,双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双方的价值观念、权威标准也建立在如此不同的基础之上。总而言之,双方会在许多事情上认为对方无知。大家只有通过缓慢的接触,逐渐建立相互之间的宽容,才能成为和睦相处的朋友。

举个例子,我们应该很难相信一个在精神和道德哲学上能够正常、成逻辑思考的人会不知道地球是球型的;会不知道由纽约出发前往北京的旅客不管往西走还是朝东前进,最终都会到达目的地。遗憾的是,中华帝国内部就存在许多这样的人。人们也难以相信一个民族中有敏锐洞察力的政治家会既不知道万有引力,同时还确信日食和月食是由天狗试图尽力去吞食太阳和月亮导致的。但是在中国就是这样。最后令我们奇怪的是,一个人是写作的高手,文章优雅精练,享有盛誉,堪称大师,却可以对组成个人教育体系的最基础的内容一无所知。类似的个人在中国有很多。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一直由通过各级科举考试的文人(literary graduate)组成,喜欢辩论。他们拥有自己的逻辑系统,他们的结论往往建立在我们有时看起来是古怪的甚至是荒唐的基础之上。士大夫们思路严谨,能够迅速抓住对手逻辑中的瑕疵,大加利用。他们完全遵照于儒家先贤的著作,不折不扣地执行。多数情况下,士大夫之间的辩论总是能达到大家都大致满意的程度。因为他们对热点讨论的话题和原则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基础。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士大夫之间的谈论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可以告诉我们这些文人和绅士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漠视已经确定的普遍原则的,他们多大程度上迷信书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