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他真能走得安详吗?”(4)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作者:梁秉堃


笔者以为,巴老的信写得很简约、很舒缓,但是也很含蓄、很厚实,甚至可以说,是很强烈、很炙热,表面上是平平常常的“字”,远远不及背后里浓浓重重的“意”要多。这一切仿佛如同“深深的水,静静地流”,逼迫着读者去想得很多、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比如,一句短短的“我们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便会勾起大家多少的回忆和沉思啊?!

时间过得多么快,转眼之间曹禺老师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四个春夏秋冬了。是的,他的离开把痛苦留了下来,然而让我们除去痛苦的思念以外,还有更多的痛苦的思索,刻骨铭心的、无法逆转的思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一直在想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纪念这位曾经被赞誉为“摄魂者”和“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戏剧诗人呢?难道就是说几句歌颂赞美的套话、空话和大话吗?或者是说几句照章办事说了等于不说、不关痛痒的、半真半假的虚话吗?……恐怕都不是的,都不应该是的。应该通过曹禺老师的个例现象,来全面地、认真地、深入地思索一下,在他们那一代作家、艺术家身上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沉重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寻找到历史原因——解释世界的本性,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更改的愿望。也许,只有如此才能更有利于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正确、健康、持久地发展。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曹禺老师也一定会含笑于九泉,并带来些许欣慰,或许他的灵魂才真正能够得到安息。

笔者的这个想法并非是没有缘由的。近日,我有幸读到了曹禺老师1981年写下的全年日记,据其夫人李玉茹大姐说:“整整一年流水账式却详尽的日记,这在曹禺来说,也是难得的资料。”“通过它能看到曹禺几十年来,忙忙碌碌、实实在在地做了许许多多,他不擅长、不熟悉,而是竭尽全力去做的工作。”“曹禺是个闲不住、管不住自己的人,巴金先生说他‘好热闹’。确实,有许多事是他愿意做,喜欢参加的。做了这些事,他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痛苦、悔恨,等等等等。”“他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异常敏锐,比任何人看得都透彻,甚至过火。大约他是艺术家、诗人,极易夸张、偏激。然而,他的勇气是惊人的,敢于剖析自己,我仿佛看见他用尖刀扎进自己的心窝,流着血。”②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部难能可贵的日记,使我们可以比较深层次地走进曹禺老师的灵魂,探索一些原来模糊的、不可知的东西,从而对他的真实命运,主要是真实的后半生心路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亲切的了解、理解和谅解。甚至,从这里可以得出我们并不愿意看到,又无法抗拒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重要结论。从一定意义上看,这部日记是曹禺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