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他真能走得安详吗?”(6)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作者:梁秉堃


海明威生于1899年,卒于1961年,享年62岁,而其代表作《老人与海》写于1951年,时年52岁;

雨果生于1802年,卒于1885年,享年83岁,而其代表作《九三年》写于1873年,时年71岁;

大仲马生于1802年,卒于1895年,享年93岁,而其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写于1844年,时年42岁;

小仲马生于1824年,卒于1895年,享年71岁,而其代表作《茶花女》写于1871年,时年47岁;

福楼拜生于1821年,卒于1880年,享年59岁,而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写于1857年,时年36岁;

莫泊桑生于1850年,卒于1893年,享年43岁,而其代表作《羊脂球》写于1880年,时年30岁;

杰克?伦敦生于1876年,卒于1916年,享年40岁,而其代表作《荒野的呼唤》写于1903年,时年27岁;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卒于1616年,享年52岁,而其代表作《哈姆雷特》写于1601年,时年37岁;

易卜生生于1828年,卒于1906年,享年78岁,而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写于1879年,时年51岁;

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卒于1910年,享年82岁,而其代表作《复活》写于1899年,时年71岁。

……

从上述的一部分统计数字来看,绝大多数世界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是产生在其后半生或者接近后半生当中的。我想,这也许是有原因的,因为一定意义上说,后半生才是作家创作的“黄金时期”,因为其思想、生活和技巧都处于一种成熟状态、高峰状态,所以创作也就会出现一种“井喷”状态,正是如此才是比较自然的,可以理解的,比较正常的。

巴老在晚年曾经写信给曹禺老师,提出当年屠格涅夫患病垂危,在病榻上写信给托尔斯泰,求他不要丢开文学创作,希望他继续写小说。这些话是很能触动人的。大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禺老师最后住进北京医院长长的八年日子里,才有相当一段时间在病房中,都是读着《托尔斯泰评传》的,并且常常看着看着突然把书推开,满怀激情地大声说:“我就是惭愧呀,不知道我有多么惭愧!我要写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甘啊!”……

接下来,我们实在是不能忍心地,又不得不面对地,再来认真看一看曹禺老师本人,一生实际创作的情形是怎样的:他在1933年,时年23岁,就写出了代表作《雷雨》,实在属于青年“早慧”,本应后半生里能作出更多、更大、更好的创作成绩来,然而,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我们不愿意又不得不接受的情形,却远不是如此,而且远远不是如此。

让我首先给曹禺老师算上一笔终生的创作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