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当年在人们都纷纷翘首企盼着,能够产生一部我们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为高水准的剧作出现时,《雷雨》应运而生了,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中国话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成就被大家公认为是年轻的话剧艺术,已经完全成熟起来之表现。也正因如此,曹禺老师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和著名的戏剧大师、戏剧诗人。
那么,曹禺老师当年写作《雷雨》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
还是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在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蛙鸣那样的喜悦。”这就是曹禺老师在24岁发表《雷雨》剧本时写出的《自序》,可见其彼时彼刻感情之激越,心潮之澎湃。
话还要从头说起。曹禺老师早在19岁于天津南开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产生了写《雷雨》的念头。当时,他已经演出了几年的话剧,也改编和导演过一些戏,接触过不少中外的话剧佳作,既有了舞台实践的经验,又开阔了自己的艺术眼界。然而,正如他所说的——“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净,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不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了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于是,他开始觉得这是自己一生应该走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经历的光怪陆离的生活中,看到过、听到过多少能使之思考的人和事。而且,魔鬼使他无比愤怒,弱者使他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有无数的人物形象要述说,有不少的罪状要揭露。曹禺老师深有所感地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为此,他下决心动手写剧本了,从耕耘播种到收获果实,前前后后有五年之久,正好是他清华大学读书期间。《雷雨》最早远远不是只有八个人物,他写出了许多的人物小传,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全部手稿已经塞满了床铺底下。一直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剧本这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初稿。
曹禺老师这段难忘的时光是到底怎样度过的呢?他这样介绍着:“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荡漾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候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山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着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