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员郑天玮(《雷雨》中扮演四凤的演员之一——引者注)说:“曹老摸着我的头问:‘你是最小的吧?这么小演这么重的戏,吃得消吗?’我答:‘我不是最小的,都22岁了,就是有点儿年轻。’曹老笑了:‘不是有点儿年轻,是真年轻。’然后,他拍拍我的头,着实地看着我说:‘好,年轻,年轻真好。’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曹老,并和他面对面说话。……曹老把我叫到他的身边说:‘你写的每一篇短文我都看了。’我忙问:‘您都看了?’曹老说:‘都看了,写得好!不要怕,就这么写。演员一上台演戏,上学的机会就少了,能读书,写文章,这就好,你一定要坚持,坚持。’这是我第二次和曹老面对面地说话。曹老70多岁的时候,告诉我‘年轻真好’;曹老80多岁的时候,告诉我‘要坚持’。两句话,够我受用一生的!”
1982年6月12日,是北京人艺建立30周年大庆。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剧院出版了一本画册,特意请曹禺老师作序。
关于这个序言,于是之是这样说的:“长辈给我们的财富,是说不尽的。老院长曹禺同志,为院庆30周年画册写下的序言,已经成了我们的‘文献’,它永远指导着我们。”这几年我一读再读,不知读了多少遍。我每读一遍,都有新的领悟。对这篇“文献”,我总想说点什么,但我又很难说清楚。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请读者亲自读一读这篇文章,这比我说多少话都强。
曹禺老师在序言中说道——
三十年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长起来,他一直跟党、跟人民、跟社会主义祖国同命运、共甘苦。他在春风化雨中度过华丽的青春,吐出态浓意远的花枝。他也经历过各种运动,踏过艰难困苦的道路。
如今,他成年了,他好像是一个神态质朴、文采风流的壮年,他矢志要把中国的话剧推向一个较高、较深的境界。
有人说,北京人艺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意思是说,此处人才多,有抱负的人多,有成就的人也多。我仅同意一半。因为,我深知北京人艺在人才上还是一个参差不齐、高下不一的团体。这个剧院尽管有不少文化修养较高、艺术成就有相当水平的演员和舞台美术工作者,但这个剧院也有一些在培养与实践中成长的新人。至于体制问题、更高的戏剧道德问题、更浓烈的艺术研究空气问题、剧目与演出不够理想的问题,我不想在此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