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高朗亭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魅-生:清末民国伶人秘史 作者:杨二十四


余老四不愧是这行的老油条,他直接去了苏昌街。

扬州苏昌街的梨园总局,就是当时梨园行的人才大市场。“苏昌街”已经是今天老扬州唯一保存下来的与戏班有关的街道了。当初有个叫徐尚志的盐商,从苏州招来昆腔艺人办起的扬州第一个昆腔班“老徐班”,就在这条街上。

余老四凭借老道的眼光,在这里做了一次成功的猎头。第一眼看到高朗亭,他就知道这块拼版就是高朗亭。

高朗亭,男,艺名月官,安徽安庆生人,祖籍江苏宝应。

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卒年不详。

高朗亭时年十七岁,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痴心戏剧,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时随父母学戏。少年时期,搭安庆班在江浙一带登台,由跑龙套开始舞台实践,凭借天资聪颖逐渐成器。善演花旦,因“颦笑传情,眉眼溢波”,将女性娇媚演绎得惟妙惟肖,“月官”声名鹊起。

《目下看花记》称他:“体干丰厚,颜色老苍,一上氍毹,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这是说高朗亭的艺术境界和特点、做工已入化境,扮上戏就是大美女,有点像后世给梅兰芳的评价。

高朗亭所饰演的这个“旦”是戏曲角色“行当”的类型之一,扮演戏台上的女性。在宋杂剧中,就已经有“装旦”的分类。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

这时的旦角随着发展,已经因为角色年龄、身份不同,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高朗亭演的是花旦,就是《西厢记》里的红娘或者《牡丹亭》里的春香这类活泼的小萝莉。

高朗亭是纯爷们。但是在台上,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萝莉。为什么戏台上,旧时普遍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呢?

对这种男女性别错位,官方是这样描述的:早期的戏曲,都带有谢神、还愿等宗教色彩。戏文中,常有身份高贵的神佛、仙圣、帝王出现。并且从宫廷到民间,经常演唱神戏、庙会戏、庆祝戏。所以不能容忍女子登场亵渎“神灵”,女子在台上只准许弹唱歌舞,不能粉墨登场演戏文。

这样看,原因应该是“男尊女卑”。不知不觉间,“男旦起源”概念被偷换成了“维护封建思想”。但是,为了维护男子尊严, 由一个须眉男子放下尊严当众扮演女人,这又和“男尊女卑”的要求不符,显然是个逻辑陷阱。在后来,又有女性加入了戏曲演出,按理说男性演员应该淡出这一行当才对,可事实上男旦还是没有被取代。

有的戏曲理论家沉不住气发话了。为节省篇幅,归纳一下他们的意思大概是这样:之所以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一则,是因为戏台上演出的劳动强度过大,女性体能难以承担负荷;二则,男性声带结构更符合戏曲演唱的发声要求。

第一条原因由“男尊女卑”改头换面成了“骑士道”,第二条则认为,中国男性比女性更像女性。显然也是说不通的。四大名旦,左起分别为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和荀慧生

其实一言蔽之:男旦是人本性上客观存在的审美观,不必遮掩。

余老四在找高朗亭,高朗亭在等余老四。这是宿命的吸引,是历史性的相遇。

余老四看中了这个十七岁的翩翩少年,一个实力派的偶像演员。

既然是历史性的相遇,接下来的谈判自然很顺利,一拍即合。高朗亭一听是进京城给皇上演戏,就知道自己成名的机会到了。

想诱惑一个伶人,就告诉他能成名。

伶人是喝粥还是吃饭,全看名声,一朝成名让他们死都可以。很多著名伶人暴死在台上,高朗亭在扬州的师父魏三后来就死在台上。后世包括程长庚、谭鑫培这样祖师级的人物,最后也都是唱到力竭身死。在旁观的同行看来,除觉得兔死狐悲以外,更多的是觉得这是个求仁得仁、死得其所的结局。

这不正是生为伶人最好的归宿吗?

高朗亭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清末民国时期的伶人们,都认为“戏比天大”,高朗亭从小就对戏就非常虔诚。对他来讲,没有什么事情大得过演好戏来扬名天下。从入行学戏那天,艺压群芳就是他的人生目标。出师后上台,他最期盼的就是靠唱戏受到统治层的青睐,出人头地。

在扬州地面上,平时能出入达官显贵的豪宅,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次赶上机会伺候皇上,那是祖坟上都冒了青烟的好机会。

由当下开始,高朗亭正式成为三庆班旗下的签约一线明星、带薪董事,行话叫“挑班”、“头牌”。

最后一块拼版凑齐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