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篱菊下锄花泥(3)

魏晋风尚志 作者:王升


一个人能被称为隐士,放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评价,说得谦虚点,那是个高人,如果说得吹捧点,那就是个活神仙。只有隐是不够的,更重要是有能够震撼当时的能力和思想。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为隐士,必须知道怎么去隐,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外界知道你。按照《史记》里的说法,做一个隐士,首先需要立德,所谓的德,不只是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把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用正确归隐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隐士,即古人眼里的活神仙。

归隐是一个技术活,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式。在中国古代,做隐士的方式有十多种,最主要是真隐。这里的真隐,不是说摇身一变就找不到了,而是说真心实意地远离世俗,生活在世人的视线之外。仅仅这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个淡出大家视线外的人,不会轻易地被人忘记,反而会念念不忘,甚至会有人把他的行踪,当成一个社会热点。但即使在强烈关注的情况下,这个人也能不受世俗诱惑而出山,对一切的邀请都必须坚决地说不,这种既招人怀念又铁了心消失的隐士,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相反更多的是拿归隐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就好比今天哪位明星,突然宣布淡出或者告别,引来轩然大波,其实是为了自己下一轮复出作铺垫。放在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也不少,即使是一度铁了心隐居的陶渊明,虽然成为魏晋隐逸界的旗帜,最后却还是复出做官了。他的“真隐”之路,其实是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反复,先是归隐,然后复出,直到最后,才铁了心地彻底隐居。他之所以如此出名,一是因为诗词成就比较高,二是因为隐居的原因比较“雷”:仅仅因为不肯拜见领导,就愤然辞官而去,这般风骨,自然招人侧目。陶渊明从“半隐”到“真隐”的过程,其实是整个魏晋时代隐士们的一个缩影,虽然在这个年代里,知识分子与统治阶层之间缺少归属感,但真正割裂与权力阶层的关系,大多数的士人们是很难一开始就下定决心的。

所以不只魏晋,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隐士的选择,真隐总是比较难的,摇摆反复的归隐,经常出现。有的知识分子喜欢脚踩两只船,一边大张旗鼓地隐居,一边却在政府里做挂名公务员,领着一份薪水却不理政务,这里面最出名的人,就是唐朝的王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