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篱菊下锄花泥(7)

魏晋风尚志 作者:王升


陶渊明隐居的导火索很雷,就是广为人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其实事情本身,放在官场上并不大,却被他闹出了大动静。这个大动静的发生,自然经过了相当长的积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现代人说起陶渊明,常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从他的诗歌中看,他把官场比作“焚笼”,这显然表达了厌恶名利的态度,但真实的原因却比这个深得多。陶渊明年轻时,同样是一个志存高远的青年,有着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这从他早年的诗歌以及各种史料的记录都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的命很不好,虽然有一个了不起的曾祖,到了他这一代却已经衰落了,从“阶级成分”上说,陶渊明在那个年代里属于庶族地主阶层,高不成低不就。论社会地位,虽然比普通老百姓要高,却远远比那时代的世家大族低很多。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曾祖父当年的荣光,自然是陶渊明所向往的,但是理想没有这么容易实现,在当时,庶族地主子弟在官场上只能给世家大族们当小马仔,因为这是一个干得好不如生得好的时代。

从后来发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来看,陶渊明显然是一个性格非常强硬的人,这种性格的人,放在当时世家大族骄奢淫逸的背景下,能招惹他愤怒的事情很多,最让他愤怒的,就是自己不得志,直到二十九岁,他才获得为官的机会,却也是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和世家大族子弟轻轻松松就可以升迁相比,这自然是人比人气死人。陶渊明没有被气死,相反一直在干活,在县令的位置上,他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里他换了好几个地方,政绩也不错。政治人物在官场失意后,常常会生出对平凡家庭生活的羡慕,后来许多位极人臣的大佬尚且如此,陶渊明自然也不可避免。到了三十九岁那年,愤怒的陶渊明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刚直依旧,但也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否应该继续下去,当理想难以实现的时候,又该寻找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陶渊明人生选择的变化,发生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即众所周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件。在做彭泽县令的时候,他上任仅八十多天,就辞职离开。在当时成了一件大新闻。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从他的诗文里,也能看出一些伏笔来。比如他这时期的一些诗歌,主题思想和青年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陶渊明青年时代的诗歌,大体都是在说自己很有理想,要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但在那个年代,有理想有本事都没用,得有一个好出身。有理想没出身的陶渊明,在吃了很多亏以后,开始抱怨,诗歌的内容就变成了我很有才华,可是没有机会,没人欣赏我,就这么又抱怨了几年,连自己也抱怨得审美疲劳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