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大师齐格勒就指出,业务员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功效。
他以化妆品为例:“每年有数十亿元的化妆品卖到客户手上,事实上,他们想要的并不是唇膏、眼影和腮红。他们真正渴望的是更加动人的面貌,他们要闻起来舒服的味道,具有魅力,并得到异性的青睐。”
业务员有了足够的产品信息做后盾,才能为客户打造使用产品后的美好画面。有时候,即使客户有购买动机,因为业务员对产品的无知,也会造成交易的失败。
《商业周刊》总编辑王文静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过这样的经验。
有一次,她在中正机场候机,逛了台北故宫的专卖店,看到其中有一套“佳人有约”的杯子,眼睛一亮,因为在宝蓝色的杯子上,一幅图画隐隐浮现。但是她不知道“佳人有约”的出处,于是向店员求教。
这一套杯子,价钱不便宜,大概要4 500元新台币,而王文静说:“但是店员对她自己卖的产品,从材质到特色,全然不知。碰到一位全然没有销售专业知识的店员,我的购买兴趣顿时全无。”
这个故事提醒所有业务员一件事,当业务员在销售一件产品时,你除了销售产品本身,同时也销售客户对这件产品的信任感。当你对自己的产品表现得很陌生,这代表你对产品没有信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客户就无法信任你。
从业务员到专业顾问
如果你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产品,客户就不会将你看成一般的推销员,而是一位专业顾问。
美国有一位股票业务员斯莫尔认为自己只是中等资质,但是长达18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知识,也建立了一批客户群。
有一天,有位客户为他介绍了一位丈夫刚过世的太太。这位太太的手上正好有150万美元,准备投资证券。
当时,纽约每天约有3 454种股票及债券在进行交易,并且还有1.6万种未上市股票在柜台市场交易,几乎没有人懂得所有的证券。
斯莫尔花了一个星期写报告,这位太太就照着他的建议投资。一年之后,那个家族中的四名成员也来找他商谈投资证券的事,甚至有另一位遗孀给了他200万美元作为投资。
就是因为斯莫尔丰富的金融知识,让他从“业务员”升级为“专业顾问”,几年后,他就带着一笔丰厚的佣金退休了。
你够了解产品吗?
再看看另一个例子。
在南投做茶叶买卖的李丽芳,在上卡内基训练之前,她采取传统的销售方式,就是等着客户上门,试喝几种茶,觉得好就购买。
李丽芳上课以后,态度很认真,讲师要求的功课她都用心完成。当课程进行到“提供解决方法”这一节时,讲师要求学员整理出一本完整的手册,内容包括公司和产品的介绍、服务过的客户以及他们的反应。李丽芳也照着做了一本,但是一直没机会派上用场。
有一天,有两位客人上门,李丽芳看他们穿得很正式,跟一般的观光客不一样,就说:“不知道你们两位愿不愿意给我点时间作介绍?”
客人同意了。李丽芳就把那本手册拿出来,向他们说明茶叶的烘焙过程,还有如何选茶、过去有哪些客户买过她的茶等,解释得头头是道,一说就说了15分钟。
两位客人听完,说:“我们拜访过好几家茶庄,还没有人用这种方式向我们介绍茶。”他们递出名片,原来是一家大食品公司的采购员。
原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为一种新推出的茶饮料寻找上游的供茶厂商。因为李丽芳的介绍让他们印象深刻,于是决定请她到台北来作介绍。
李丽芳听了非常兴奋,因为行前做过功课,她在台北的介绍也表现得不错。后来食品公司的主管将她列为三家试用厂商之一,订单一开就是2万斤的茶。
这可是一笔大生意呢!因为李丽芳平时一年的卖茶总量也不过是2万斤。于是她就到处找好茶来满足客户要求的数量。
几个月之后,食品公司又来电话,通知她试用过关,决定使用她的茶来制作新的饮料。李丽芳除了惊喜,也有点紧张,就问他们:“你们需要多少?”对方开给她一个数目:10万斤。
这笔交易真不得了,找茶还不够,她还要另外找空地盖仓库。她的事业越做越好,不但当选了南投县十大工商妇女,我听说,她自己也成立了公司,在大陆销售茶饮料。
我常常对业务人员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要让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永远要在客户面前表现出专家的实力,那么当机会来敲门时,你绝对可以一鸣惊人。亲爱的读者,看看你眼前的产品,想一想,你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了解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