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下来,朱可夫是女儿们心目中慈爱的父亲。在紧张的战争间隙,只要有可能回家一两天时间(往往是在战场上对敌人取得一场突破之后),他就会与妻子和女儿们一起谈谈心、聊聊天,给她们带来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有时,他还会假装严肃地用手风琴演奏上一曲传统的俄罗斯歌曲。
与众多的同胞相比,朱可夫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强烈的独立精神、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以及对于战时盟国在战后保持友谊甚至实现联合的真挚渴望―――以防止世界和平受到新的威胁。
在战后美、苏、英、法四国共同管制德国期间,艾森豪威尔将军曾与朱可夫密切合作过一年时间,他说自己与朱可夫在政治信仰上的巨大分歧―――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经常坦率地交换意见―――从来没有影响到彼此间的公务往来和精诚合作。在战后一段时期,经常有人评价朱可夫是“一个最好的苏联人”。此外,在与新闻记者的交谈中,一位驻莫斯科的外交官曾经这样评价元帅与其他苏联高官之间的区别:“朱可夫是所有苏联高官之中唯一的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他也许会回避一些问题,但从不撒谎。” 眼4 演
但是,在艰难困顿的退休生活期间,朱可夫却不得不与克里姆林宫的当权派们斗智斗勇,竭力保全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长篇回忆录―――这部迄今为止在众多的著名将帅回忆录中被公认为最优秀的战争回忆录―――不至于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然而,他为了捍卫事实的真相却付出了太大的心血和代价。
20世纪60年代末期,朱可夫的回忆录第一次出版发行。但是,在此之前朱可夫的手稿受到了苏联政治部门的严格审查。这种司空见惯的做法使人不由得想起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的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的角色(详见第17章),二者非常相似。在奥维尔的小说中,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真相部”,它唯一的职责就是篡改和抹杀历史,让拥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老大哥”满意:通过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做法,阻挠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
那么,格奥尔基·朱可夫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战争期间,苏联方面的日平均伤亡数字将近1万人,如果加上平民伤亡将达到2万人。当时,只要哪里情况危急,朱可夫就会被派往哪里。他力挽狂澜的指挥能力为他赢得了一枚又一枚的勋章。在执行一些看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有很多关于元帅如何巧妙地给前线指挥官下达最后通牒的故事。据说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做法就是甩下这样一句话:“要么在明天早上之前执行命令,要么就准备以叛国罪被枪毙”,然后立即把电话挂掉,根本不给指挥官们留下任何申辩的机会。
朱可夫对于胆小怯懦和制造恐慌的人毫不姑息纵容,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甚至下令组建大批行刑队来对付他们。1941年9月,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他签署了一道严厉的命令,枪毙任何没有得到书面许可便擅自丢弃阵地的人。2002年,一部名叫《柏林:1945年陷落》的畅销书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书中详细讲述了1945年苏联红军在德国所犯下的烧杀抢掠等严重暴行,作者是英国作家安东尼·比弗。该书刚一出版,立即遭到了俄罗斯驻英国大使戈利高里·卡拉欣的猛烈抨击,指责该书“不仅亵渎了俄罗斯国家和人民,还亵渎了世界所有国家和数百万饱受纳粹蹂躏的人们”。随后,一位专门研究战争末期希特勒和柏林历史的德国教授、资深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批评这部书是“拼凑的历史”,里面充斥着大量荒谬绝伦的东西。有组织的持续不断的强奸、抢劫、复仇和屠杀――是比弗作品的中心内容,他甚至断言所有的暴行都是在朱可夫元帅的眼皮下进行的。这是因为,在希特勒的纳粹暴政倒台后的第一年,朱可夫担任驻德国苏军部队总司令兼最高行政长官。书中有句话(该书第413页)说,“许多人”认为苏军最高指挥部当时甚至给部队两周时间对德国人为所欲为,而后才开始恢复军纪。但是,比弗并不真正了解朱可夫,尤其是他对于军队的作风纪律的严格要求。事实上,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比弗的书中遗漏了五六位苏联将军和其他人(包括朱可夫)在当时直接对德国民众发表的声明和讲话。1945年5月,就在柏林陷入比弗所谓的“动荡和毁灭”时,他们正好在这座城市里执行安全保卫和恢复秩序等任务。有关讲话的具体内容后来记载在他们的回忆录中。此外,比弗的书甚至把苏联红军的行为和纳粹政权的暴行相提并论。 眼5 演关于苏联占领军所犯下的真实的或者虚构的罪行,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美国一家宗教机构出版的另外一本书,书中不仅大肆诬陷苏军在德国境内进行大规模的强奸和掠夺活动,甚至还诽谤朱可夫元帅本人也卷入其中,指责他“下达命令”准许红军对德国人进行三个星期的疯狂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