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犹太小子勇闯华尔街(3)

让世界为你打工 作者:李娟


 

牛人往往都有一个自卑的童年

小桑迪出生后,和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布鲁克林本森赫斯特的房子里。房子一共两层,外加一个阁楼,桑迪的外祖父母,也就是卡利卡夫妇住在一楼,桑迪和父母住在二楼,阁楼用来出租。

卡利卡先生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况愈下,严重的肺病成了他的噩梦。待在家里时,他不得不随身拎着一个燕麦罐子,不停地往里面吐痰。尽管如此,老爷子的心情还算不错,因为1936年埃塔和迈克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海伦。外孙女的出生给卡利卡先生带来了很多乐趣。

转眼间,桑迪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最初的这段学校生涯却只能用“灰暗”二字来形容,直到他多年后回想起这段日子,还是觉得不堪回首。他的学习成绩实在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除此之外,由于他长得又矮又胖,所以经常被同学欺负。每天从他家附近路过的人都能看见一个小胖子在前面跑,好几个凶神恶煞的小太保追在后面连打带骂,一直追打了好几个街区才罢手。

这也难怪,估计我们每个人上学时都见过这样的事:一个孩子如果学习成绩差,又是一副受气包的样子,那么不好意思,您就是全班同学的笑料加出气筒了。因此,童年时的桑迪总是显得孤僻、害羞,喜欢独自一人躲在一旁,好像生怕从什么地方突然冒出一个人,照着自己脸上就是一拳。

很多哲学家都说过,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道路,往往是从“崇拜父亲”开始的,在追随父亲背影的过程中,一个男孩才逐渐学会独自面对周遭的一切。我们前面说过,桑迪的父亲迈克身材魁梧,谈吐幽默,仿佛走到哪里都是别人注目的焦点。这可让小桑迪羡慕坏了,于是有段时间他经常有意识地向父亲取经。但是迈克采取的教育方法实在不怎么样。每当桑迪找他时,他总是咆哮着说:“你怎么像个胆小鬼一样?就不能用自己的拳头给这些小混蛋们一点教训吗?”您听听,这哪是教育孩子啊?小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本来就弱,而且越是自卑的人,真的发起火来就更让人不可思议。万一哪天小桑迪一激动,抄起板儿砖朝别人的头来一下子,这可怎么收场啊。不过好在桑迪不盲信“权威”,似乎从来没有实践过父亲的办法。

从父亲处获取勇气的想法破灭了,桑迪每天生活得更加苦闷。此时他生活中仅有的安慰,就是妹妹海伦充满童稚的敬仰,以及女仆海莉无微不至的照顾。仿佛只有在和她们相处的时候,桑迪才觉得太阳是光亮的,世界是多彩的,生活是美好的。

每年夏天,是桑迪最盼望的日子,因为那时一家人将前往纽约以北的皮克斯基尔,在外祖父的农场里度过许多悠闲快乐的时光。在那里,连挤牛奶这样的普通农活,在桑迪和海伦眼中都是那么新鲜、有趣。当然,池塘才是这两个小家伙真正的乐园。他们有时下水游泳,有时坐在岸边钓鱼。桑迪经常从土里挖出虫子给妹妹当钓饵,或者帮着妹妹把活蹦乱跳的鱼儿从钩上取下来。

每当这时,桑迪都会从妹妹的脸上看到无尽的崇拜,顿时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学校的烦恼、父亲的训斥全都成了过眼云烟。此时此地,只有快乐写满他们天真的笑脸,映射在黄昏中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夕阳、池塘,两个小家伙紧靠在一起,托着下巴,静静地听着广播,几个小时都不发一言,任何人看到这幅画面,都会觉得安详、温馨。这是1943年夏天的某个黄昏,那一年桑迪10岁,海伦7岁。两个小家伙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在农场度过的最后一个夏天。

194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欧洲大陆的战争已经打得不可开交。卡利卡先生的故乡波兰,早已被纳粹德国变成了集中营林立的人间魔窟,他们之前居住的村子,也早已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许多住在西部边境的苏联老百姓,清晨醒来时发现村子边停满了冰冷的坦克,到处都是面容冷峻的德国士兵,这才明白自己稀里糊涂地就成了侵略者的俘虏。不过好在苏共中央的应对还算及时,在德军入侵的第二天,莫斯科就成立了战时大本营,斯大林亲自担任总指挥,朱可夫等一干军事精英也是悉数上阵,苏联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与此同时,德国人的盟友——日本人也没闲着。在同年12月8日的凌晨,一支由六艘航母带领的日本舰队不请自来,拜访了当时尚未参战的美国位于夏威夷的军事港口——珍珠港。不到8个小时的工夫,珍珠港就被炸成了一片火海。当天下午,罗斯福总统向全国发表演讲,声泪俱下地控诉了日本人不宣而战的卑鄙行径,并对民众大声疾呼:“威胁依然存在。面对着公民、领土和利益正在受到的威胁,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代表国会正式对日本宣战。战火从欧洲烧到了太平洋,演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世界大战。

在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叫“联邦价格管理办公室”的临时机构,主要职能是稳定战时市场秩序,防止有人利用物资短缺哄抬物价。虽说商人们为了利益往往甘愿铤而走险,但如果政府出台了明文规定的话,识趣的人就应该打消这个念头了,除非你是乡长的七大姑或者县长的八大姨。但是,毫无背景却敢顶风作案的人永远都有,这次就轮到了桑迪的父亲迈克先生。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他不是和老丈人一起做服装生意吗?按说卡利卡先生沉浮商海多年,也算是生意场上的老油条了,就没给自己的女婿提个醒?

事实上,早在1936年,迈克就离开卡利卡先生自立门户了。可能他自己也觉得,一个大男人总在老丈人的羽翼底下做事,确实不怎么光彩。于是在卡利卡先生的帮助之下,迈克和自己的大舅子路易斯·卡利卡合伙,也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此时的迈克一定踌躇满志,他终于摘掉“软饭男”的帽子,从此拥有自己的事业了。

可是,精力充沛、善于交际的迈克身上缺少成功商人必备的一样东西——运气。就在公司成立的第五天,全美就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大罢工,而且尤其以服装行业的工人闹得最凶。他们在全国进行游说,要求政府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工人的工作时长和最低工资标准。迈克气得直揪头发:“这不是成心捣乱吗?人人开业都盼着抬头见喜,怎么我一抬头就碰钉子呢?”他不但要想办法拓展业务,还要忙着摆平日渐恶劣的劳资关系,虽然累得四脚朝天,可是公司的状况还是迟迟不见起色。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不得已把公司卖给了另一家服装企业,然而不知他做了什么幕后工作,居然攫取了新公司的总裁位置。怪不得卡利卡先生如此欣赏这位女婿,确实有两下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