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3年 《第三次浪潮》

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 作者:张冠生


一个刚刚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听到了描述社会形态的非政治化概念。

1980年代初,国门初开,多数国人尚不熟悉的现代西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观念潮水般涌入。《第三次浪潮》的译介,是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

该书作者认为,人类历史需要重新梳理,以认清当今世界各种力量的冲突与前景。为此,他提出了“三次浪潮”概念。农耕阶段为第一次浪潮,工业文明为第二次浪潮,技术和信息时代为第三次浪潮。

我们过去熟悉的社会形态概念及其划分,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似乎先天带有政治评判内涵。按照自幼接受的教育,奴隶、封建、资本这些字眼,都是明显带有负面色彩和否定性质的,政治意味很浓。如今在这种社会形态描述概念之外,突然出现了非政治化的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曾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既有概念上的新鲜感,又有点主义上的亲切感。在一个刚刚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学说的社会,这样一组概念似乎特别适合人们思想观念的转换与变革。于是,1983年,该书开始席卷中国知识界。街谈巷议中,无人不知托夫勒。

同时,托夫勒随其《第三次浪潮》一起来到了中国大陆。他提出,“发展中世界”的问题之解决,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现成模式”;他预言,“未来的发展战略将来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产生于本国,适合本地需要”。这种话里,有远见,看出了几十年后世界格局变化的一个趋势,也守着常识(有时听着像“废话”)。亚、非、拉的发展战略,当然只能产生于自身需要,而不可能为着美国需要。

托夫勒的深刻处,是其关注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因素、政治运行背后的文化问题。他认为,今天社会内部的黑洞,来自各种形式代议制民主本身的深刻危机。他还呼吁,各种民间服务队为集体和社会提供服务,培养为集体服务的淳朴理想……在这所有的方面,他坦言道:“中国的发展对全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与夫人在周游世界,走了好多国家,但是我觉得,中国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这话中国人自然爱听。其著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时读本,自有道理。后来又有属于同类著作的《大趋势》被引进,也赢得了众多读者。1996年,《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还曾被邀请访问中南海,与最高层人士对话,并受托付,把中国发生的精彩故事讲给世界听。

2009年中国国庆节前夕,奈斯比特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问世。该书似乎是用事实回应当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预言。自彼迄今,二十多年过去,看看中国的巨大发展、世界的深刻变化,想想美国次贷问题引发、传导的世界经济危机,回顾托夫勒的主要言论与观点,不能不感叹其见解的深远。

当年买到的初版《第三次浪潮》,封底印着“内部发行”。译者前言写于1982年1月,版权页上印明该书定版于1983年3月,第一次印刷却是在1984年5月,不知为何。一本译著,操作两年有余,时间不应算短,该版书的封三居然印有勘误表。这在三联版的书中十分罕见,不知其间有过什么故事,以至弄得该书初版出得如此仓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