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节:领土争端由来已久(1)

中国的威胁? 作者:(法)魏柳南


三、领土争端由来已久

今后,中国还需同印度、日本、东盟一些国家解决领土、领海争端。

为了建立亲近关系,中国与俄罗斯解决了领土争端。基于同样原因,中国目前优先解决与印度的领土争端。2003年6月,借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之机,两国做出了重要举动,相互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以及印度1975年已将锡金并入版图的事实。尽管北京和新德里方面都"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开始尽快解决领土争端,但是一些地区的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如阿鲁纳恰尔邦地区(中国要求9万平方公里主权),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同年4月,两国签订协议,明确了划定边界的主要原则,即以明显的地理自然分界线为基准,以便双方都能够接受。中国总理清楚地表达了中国的愿望:"我们要在两国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共同创造未来。"在北京方面看来,适当放弃部分领土要求也是建立与印度互信关系的保证,并且能够阻止美国吸引印度的种种行动。近几十年来,美印关系中充斥着相互不信任,印度拒绝加入某种形式的美国联盟,拒绝与大国结盟符合印度领导人参与建立的不结盟原则。但自2000年比尔·克林顿访问印度后,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开始变热。2004年以后,在美国的推动下,双方关系更加亲近。2004年1月,两国签署了题为《与印度战略伙伴关系的进一步部署》的协议,尤其显示出两国将在民用核能、民用航天项目以及高科技经贸领域扩大合作。这一协议很快施行,美国也于当年9月解除了对印度出口核设施的禁令,与之相对应的,印度也保证尊重美国最为忧虑的核不扩散原则的执行。2005年6月,美印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防务框架协议》,随后,在美印首脑峰会上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明确了双方在核能、航天、经贸领域开展合作的范围和条件。在民用核能方面,布什政府在2006年美国总统访印期间又再次予以确认,印度的核工厂主要用于民用核能,将来会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所监控。

对于中国而言,美印亲近态势是一种长期的威胁,但她却不能够真正在印度的政治圈内制衡美国的影响力。一方面,目前印度的领导人,尤其在国大党内部,都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并受西方文化影响。他们将中国的亲近表现视作企图离间印度与其西方盟友的行为,对中国文化及政治制度没有丝毫认同。另一方面,美国仍然是它在这一地区许多领域(恐怖主义、核扩散、能源、技术合作)的重要盟友,而俄罗斯是印度重要的武器供应商,目前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取代。最后,尽管在这一地区的局势有了很大缓和,尤其是印度虽然改善了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但它对待联盟仍然十分谨慎。北京与新德里方面真正持久的关系缓和以及密切合作正是美国在亚洲的最大忧虑之一,美国极为关注中印合作关系常态化的进程。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在印度洋的地位上升是中印关系的障碍,并在长期内使得印度在开放经济领域之外,不愿与中国发展紧密关系。尽管近期两国签署了能源合作协议,在地区范围、世界市场内进行合作,但两国的竞争关系也阻碍了合作的发展。

但是,印度也同时预料到美国极有可能像1998年印巴核危机爆发时那样背弃印度。2005年3月,美国不顾印度的反对,同时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出售F-16战机就体现了美印的这种持久的紧张关系。美国的政策在这一地区军备竞赛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事实上,布什政府宣布这笔交易时,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为印度提供新一代高性能战机(F-16、F-18),是为了扩大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尤其是旨在建立反导系统。很显然,美国为印度提供精密军事武器使其能够马上攻击巴基斯坦落后的战机……这样的政策只会佐证中国的言论,即指责美国为了实现经贸和霸权目的,挑起并加剧现有的紧张局势。

中国在南海地区还面临与许多国家的边界争端。这一区域不仅蕴藏着具有经济利益的碳氢燃料资源,对中国还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世界一半以上的商业船只途经这一海域,尤其是大部分运往东亚的能源供给船只。日本、韩国及台湾超过80%的原油运输,还有运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煤和液化气都要取道南海。如此一来,韩国三分之二的能源供给以及日本和台湾60%的能源供给都要依靠这一地区的安全。

相关国家间多次发生武装冲突,1974年及1988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尤其激烈。中国与其他一些南方邻国也因边界争端爆发过冲突。1992年2月,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引起了东盟国家对于领海分歧的担忧。但相关各方都表现出了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的意愿。2002年11月签署了《多方行动共同声明》,承诺以和平途径解决分歧而不是诉诸"威胁或武力"。在那之后的争端(2005年1月与越南八名越南渔民在越南政府承认的中国领海死于中国巡逻舰艇的行动,当时渔船正在河内以南200公里的沿海行驶。,同年9月与印度尼西亚的争端一名中国渔民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军行动中中弹身亡,四艘中国渔船被指在印度尼西亚海域非法捕鱼,其中一艘船被抓获,船员被扣留。)都是在政治层次得到了有效解决,也没有被媒体大肆宣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