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节:乱花渐欲迷人眼———保持清醒的消费头脑(6)

35岁以前要活学活用的62个经济学通识 作者:薛志英


第三十七节选:

“买的没有卖的精”,都是因为卖的人心中有底,而买的人心中无数。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卖的人与买的人永远是一对矛盾体。众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驱使下,消费市场早已不是一片净土,消费者一不小心,也许就会陷入商家精心设计好的陷阱。市场上常见的陷阱一般有如下几种:

1.“打折”陷阱 时下,大到大型商场,小到私人个体摊贩,商品价格打折成“风”。有些商场有的商品确实是打折了,让出部分利益给消费者。但有的商家以打折为名,行原价甚至高价出售之实。某服装老板,从南方购回一批新款女装,开始标价180元一套,无人问津。个体老板心生一计,在180后边加个零,再折5折反而出手了。你说消费者冤不冤?

2.“跳楼”陷阱 这类陷阱多半是个体商贩设的,他们喜欢对某件物品标出“跳楼”价,乍看像是把价压得不能再低了,其实溢价不少。只要消费者买了,商贩“上楼”偷着乐还来不及,哪有“跳楼”的事儿。

3.“奖券”陷阱 现在有的商家,为了鼓励消费者多买他的东西,推出在他这个商场或专柜买到一定数额的物品,给消费者小得“可怜”比例的奖券。其实,消费者要想占商家这点“便宜”,还得要买物品。买物品小于奖券的数额,商家不补奖券钱;大于奖券数额的,消费者还得再多掏钱,结果还是商家上算。

4.“清仓”陷阱 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可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某闹市在年初就贴出“清仓”大甩卖的广告。小喇叭“里边的物品10元钱一件,随便挑随便捡”震天响。令人纳闷的是,到了年底这家门市还在“甩卖”,“仓”总也“清”不完。

5.“搭车”陷阱 不少商家有言在先,买上千或上万元的物品,指定“免费”送一或几件小物品。殊不知,这些小物品都是质量不过关的残次品,一旦坏了,商家不保修。商家说了,这是我们送的产品,不管“三包”,消费者还能说什么呢?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6.“过季”陷阱 大自然四季交替,有些商家也趁季节交替之机,玩起了并不“过季”的花招。秋天卖夏季的服装,夏天卖冬季的皮装。看起来消费者能买到“过季”的服装,可能占点小“便宜”,其实商家早已把积压的成本金“过继”给消费者了。

7.“奖物”陷阱 某商场国庆节前夕,推出买一条甲鱼奖一只乌鸡。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一条甲鱼比平时多卖将近30元,而一只乌鸡也就是20元左右。原来乌鸡的钱出在“甲鱼”身上。

8.“装修”陷阱 有的商场装修,半年前就打出广告,“商场装修在即,所有物品三折起”,吸引了广大消费者,销售额成倍地增长,有时超过平时的三到四倍。商家的“猫腻”在于,商场装修在即的广告打出去以后并不急于装修,而是过了三四个月才装修,装修的时间也就一两个月。其实装修时间的销售额早就出来了,只是消费者还蒙在鼓里罢了。

再如,很多人掏钱买高价水是冲着健康去的,这也正中了商家的“奸计”,他们大打纯天然、健康牌正是投消费者所好,价格虽高,功能却不敢恭维。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目前市面上的水,从价格方面来看相差甚远,但是它们的功能差异几乎微乎其微。也就是说,一瓶100元的水与一瓶1元的水在功能上没什么差别。这也正应验了一句俗话: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