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表象,显示了文化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界线的扭曲。
医生头戴钢盔上班,医院聘请公安局领导兼任副院长,这类新闻越来越多,“医闹”也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成为今天社会矛盾的爆发点之一。外地农村病人到北京治病,挤地铁公共汽车,跑几家大医院,对比各个医生的处方和诊断……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对药品生产质量的信任,都已经降到新的低点。
医学需要科学精神,需要跨文化的理解。
有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
有进错了医院,用错了药,把活人治死了的。
并非每一个医生都能成为扁鹊、华佗,而且,还有海归的“伪科学”斗士跳出来公开叫板质疑华佗,拿古典小说中华佗为曹操治头痛的情节进行“科学”“打假”。可见,现在医学已经进入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全球三分之一的病人是死于不合理用用药。抗生素在我国应用普遍,而合理使用率却只有50%左右。我国每年因误诊和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死亡总人数约20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通讯/中国年鉴2000—200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一天,与在某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大学同学谈起,他们那个县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农民感冒发烧到县医院治疗,医生给他挂上了针,因为人多,还在走廊里坐着。突然有了不良反应脸色变白,全身颤抖。护士去找医生,费了点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就死了。病人家属和医院闹,提出索赔。医院回避,后来病人家属的亲戚朋友闯到医院,砸了玻璃和几个房间,事情闹大了。
我问你是怎样处理的。她说,动用了公安。在基层工作,就不能手软,连夜把几个带头打砸的人抓了。病人家属要求医院赔偿。医院也做了个损失统计,好几十万,因有一台设备坏了一点。这样双方面就相互抵消了,都不赔了。具体量刑时,判一年缓期两年,或判二缓三。她认为,总的来讲还处理得很好,此风不可长。
唉,我总觉得农民很冤。一个年青的生命,就这么活活地没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事情真多。
怪不得这几年《求医不如求己》、《求医不如懂得一点医》之类书大行,据说还成了出版界图书热销的一个门类。
7 争论:摸清河底的石头?
从2005年7月,医改成功不成功的讨论,持续到2008年10月公布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才逐渐偃旗息鼓,时间长达三年多。2009年4月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就此配发的综述是《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决方案》。(《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7日第一版)
2005年秋天以后,风风雨雨,国人对医改的关心,达到了一个高潮。今天,回顾这场空前的讨论,仍有极大的意义:医改虽然没有过河,但把“河底”的大大小小的“石头”,都差不多摸清楚了。
医改的高层论坛、研讨会纷纷召开。
关于医改评价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成绩是主要的,或者基本成功;基本不成功;不是不成功而是滞后。
期间,我也应邀参加了多次座谈。此前,我研究过药品生产企业行gmp标准问题,提出过建立国家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建议。更早些时候,还担任过新华社国内部教科文卫采访室的主任,编发过不少医药卫生方面的报道。但如此全面地贴近地审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是第一次。而且,由此出发,作为一个学者,在未来的岁月里,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探索与研究。
医改是否成功的评判,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察的角度问题。
2005年冬天,应外商投资产业协会朋友之邀,我在王府井东方广场的餐厅里会见了一位美国人。这位美国人个子高大,有点来头。他做过美国驻中国某大城市总领事,在美国商务部担任过高官,是一个中国通,现在一家美国高级咨询公司任中国政府事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