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定额补助为主,根据其承担的社区人员预防保健和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服务核定补助。明确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补助包括: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县乡两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修缮、设备更新,乡镇卫生院院长工资和医疗保险缴费、离休人员费用等。医疗服务原则上通过医疗服务进行补偿,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必要经费,由县级财政根据医疗服务工作需要予以核定。(《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意见〉的通知》财社[2000]17号)
2002年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增加了对社区和农村卫生的财政投入。人员大抵以聘用制为主,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享受“事业单位”待遇。
确实,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种对卫生的财政投入方式,是一切可能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无论哪一种财政投入方式实施后,都没有开始时设想得那么好,也没有现在一些人完全否定那么差,基本上都是与当时政府财政收支和公立医院状况相适应的。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五种方式财政投入方式,看似简单相近,而实际上又相去甚远,复杂无比。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全包,即国家财政既包医院又包医生工资;二是以包医生工资为主,医院基建添置设备为辅;三是以包医院基本运营发展为主,医生工资为辅。
想想李先念们当年管国家财政时,能够管到全国需要的多少吨铁钉、发夹,多少双布鞋,每个城镇居民所需的布几尺几寸,香烟几个人一盒就知道了。靠财政的投入,当然无法敞开花钱。
12 中国真的就是差钱
钱虽然不能万能的,但办事不能没有钱。一个大国,也像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
在我国2008年7万多亿的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占一半多一些,中央财政占一小半。中央财政中,又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给中西部地方省区市,中央可用财力也就不足2万亿元。
都是认为钱不够。只要一涉及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开支办公费用,涉及教育卫生和所有与社会公益、基础设施有关,农田水利、城市改造、道路建设、环境保护、植树造林,每一项事业都十分重要,需要增加投入,有的还把财政投入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没有一个部门说钱够了、钱多了的。
2009年1月,我在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厅局长会。开大会时,正好与财政部社会发展司卫生处处长相邻。我问她,去年全国的卫生财政投入是多少。她说197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近900亿元,2009年肯定超过1000亿。若加上财政对医保基金的拨款,还要更多一些。
中央财政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只有军费和外交、农业、教育、国家粮油储备、环保等几项。平心而论,对平均一年只进过几次医院的中国人来说,政府财政卫生投入是少了些,但也不算太少:说到底,政府财政的收入,也是纳税人的钱。
有些数据、有些计算方法被反复引用,作为中国财政卫生投入“减少”的依据,并以此为各地医院多年来广开财源、自谋财路找到了维持心理平衡特别充足的理由。谬误成了真理。
手头有一本“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它的《前言》称:报告“既包含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意见、专家学者的精辟见解和地方卫生厅局、医院、药械厂商的成功经验,也汇集了业内多家主流媒体的主要观点”,“浓缩了50多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资深记者近百篇研究文章的精华”。这一段似乎落了两个字“领导”,因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称“位”不妥。但这并不妨碍阅读。
“中国卫生绿皮书”每年都高调推出,举行新闻发布会,媒体广泛报道。这实际上已是卫生部门的准官方观点。我们从顾问策划主编和编委会的成员组成也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