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节:以改革的名义思考(13)

大国医改 作者:朱幼棣


报告中有一段话。还是全文引用比较好:

1986年,中国各级政府财政卫生拨款122.23亿元,占当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38.69%。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6584.10亿元,按照1986年的比例,政府财政拨款应该是2547.38亿元,实际是1116.94亿元,卫生部门为政府节省了1430.44亿元。卫生部门的钱从何处来?就是“不能给钱给政策”,从病人那里收来的。人均(收取)卫生费用110元,占当年人均卫生费用509.50元的21.61%。看病哪能不贵?

这一段文字不仅数字高度密集,而且精确到小数点以下2位,大大增加了一般阅读的难度。但我想耐着性子,存在的问题还是看得明白了。因为有一些数字和比较方法被反复引用,如1986年政府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及其占我国当年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拿改革开放发轫的1979年,或者更后一些的1996年?撷取1986年的这两个数字说事,有什么统计学上特别的“定位”意义?

文中最后几句近乎“勒索式”的直白,把“歪理”讲得挺顺溜,向病人高收费乱收费有理,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对趋利产生的激情和无耻,已经置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不顾了。

这话说得多了,一些人对医疗乱收费、高收费也越发理直气壮。问题是,这个“歪理”的前提,也经不起推敲。

相隔17年,统计的口径不同,当时社会卫生总费用低,因为许多企业职工在企业内就医,费用计算在成本企业支出中。另外,财政拨款占卫生总费用38.69%是最合理的吗?低于这个比例,就是卫生部门为政府节省的吗?卫生部门不是政府部门吗?

医保、新农合已经建立,卫生拨款也并不是给卫生部一家。是否越提高卫生总费用,财政给卫生部门的拨款就应该越多呢?过快增长的卫生总费用是否应该有所控制呢?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GDP是有水分的,像远未拧干的“毛巾”,不能老拿GDP说事。只有财政收入是“真金白银”,还比较靠谱。

2007年,国家的财政总收入5万亿元,约为1986年的20倍。卫生的总投入2217亿元(包括财政对医保的投入),也接近1986年的20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并没有特别的减少,而是随着财政收入增加不断增加。

但不幸的是,今天看病确实比1986年贵,也比1986年难了,已经成了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要求增加对卫生的投入有其合理性。但“丛林法则”不应受到追捧。本行业的利益不全是公众利益,更不能等同于公益。各级的财政说到底,也是纳税人的钱。

与国家对医疗卫生投入可以相比的是教育经费。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其最大一部分是九年义务教育。可以说,教育与卫生投入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普遍的现象。如按人均计算,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并不比教育少。

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少,向学生乱收费就理直气壮吗?同样,对卫生的投入不足,也应把医院的服务收费严格限制在合理范围,并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这也不是“以药养医”的理由。

2007年财政对卫生和中小学教育投入比较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亿元) 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师人数(万人) 医院和学校数(万)

卫生 2217 479 6.05

中小学教育 3949 921 40.78

注:2217亿元财政卫生总支出中,因包含了公费医疗医保等支出,所以实际财政卫生投入不到2000亿元。在中小学财政支出中,相当一部分用于义务教育学费、课本和学杂费支出,还有农村数百万贫困寄宿制学生,不仅费用全免,还有生活补助。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调查农村义务教育时,来到大别山区的一所初级中学,在一幢新建的学生宿舍楼门口,看到大门被铁栅焊死,只留下一个小洞,学生和老师都从洞口钻进钻出——因为学校拖欠工程队的工程款。工程队也出于无奈,因此快要破产。中小学不同于医院,一般银行也不愿发放商业贷款。义务教育国家是免费的,寄宿制学生每月还有几十元伙食补助。这所中学以胡风命名,尽管胡风曾被打成反革命,受尽磨难,但故乡人对这位著名作家还是深切怀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