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在制定政策时经常说的:“不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很可惜,在“医改”中这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思维定式和制度构建,如“一刀切”般的整齐划一的“调校性”,使人们理想中的公立医院变得越来越像幻化的空中楼阁,一旦落地,便完全扭曲变形,破碎难拾。
2000年以后,这种医院品牌与资本的集团化扩张,把医院做大做强,曾大受卫生部的推崇鼓励。股份制和集团化,也被称为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之一。不知现在为何销声匿迹,只说要回归公益性?
是在韬光养晦,还是“改革”指导方针真有所调整?
我倒是担心,这些医疗服务的“超级巨舰”们,如何与乡镇医院、社区诊所卫生站这些“小船”和“舢板”,同挤在“公益性”和财政拨款这个虽有防波堤,却实在是不大的避风港内?不用说相撞,只要风浪中一碰,舢板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与著名的同仁医院一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京城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专科医院。毫无疑问,这也是一所公立医院。
走进医院大楼,就可以看到装潢不亚于星级宾馆的大堂,大理石铺地。北大口腔医院的专家号从60元到100元不等,每日凌晨4点医院开门时,门口都挤满了彻夜排队挂号的患者和“挂号专业户”。以关节科为例,在经历了漫长的排队缴纳了数十元的挂号费之后,患者进入诊室接受医生的问诊。然后,在拿到诊断书和处方之外,还会得到一张罗列着诸如牙科床使用费、某某手法检查费之类的收费单。当然,在患者张一张嘴巴,接受看起来很常规的患处检查的时候,医生是绝不会事先告知某套独特检查手法是要额外收费50元的。这样,光是检查,一次三五百元是必需的。
不仅如此,这所公立的专科医院,在车库停车收费标准5元钱一小时。北京市能与之比肩的停车场,是诸如百盛商场之类的高消费场所。而很多高档酒店购物中心之类商业场所,都有可凭消费小票免停车费用的规定。可是来北大口腔医院看病的患者,在掏出了成百上千元的检查和医药费用之后,还不得不支付数十元的停车费。说到这里,不免使人“牙痛”。
我的一位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朋友,三十多岁,因牙床发炎,在北京一所大医院的牙科看病,先是打针消炎,然后补牙,后来在钻孔时把牙齿弄裂了,再后来就是拔牙。如此这般,折腾了半年多,花了五千多元钱。医生对他说,现在可以植牙了,你要进口的材料还是国产的。进口的好些,要一万多块钱。气得他大骂无良庸医。
全世界的牙科、肿瘤医院、整形医院等都属于专科,不管公立还是私立,没有人听说专科有公益性,而且还需要政府财政拨款补助的。只要对其加强监管,不准乱开方、乱要价、乱收费就可以了。
30 公立医疗机构:冰火两重天
当今社会,愿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因此,也没有必要吞吞吐吐,遮遮掩掩。
多数城市大医院称作“非盈利”的公立医院,实际上冤枉得很。它们不仅盈利高,而且还不太守市场的规矩。同时,确实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陷入了门可罗雀、衰败破旧、入不敷出、而医务人员发不出工资的困难境地。毫无疑问,这些医疗机构迫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财政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多渠道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同在阳光下,大树疯长、浓荫蔽天,树下难有小树小草生长的空间。
医疗服务是一个大市场。市场有市场的规则、市场的诱惑。
如果说,公立医院以垄断优质医资源获利的话,一些民营、私立的医院,经营者往往靠虚假广告、不法手段欺骗患者谋财。从80年代电线杆上张贴的“老军医”之类的小广告、黑诊所的“江湖郎中”,现在西服革履,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民营医院、私人医院不少——据说一些城市的民营医院,后台老板不少来自福建某地,当年就是靠非法行医起家的暴发户。琳琅满目的小广告变成了各地电视台黄金时段专业“减肥整容”,治疗“不孕不育”、“股骨坏死”之类大广告。对市场上的泥沙俱下、真假莫辨的混乱现象,同样存在监管缺失和整治不力的问题。一些公立小医院机制不活,特色不强,包袱较重,在医疗市场上受到“双重挤压”,竞争乏力,人才流失,遂成为了不良医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