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还是经济基础上个人行为

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 作者:王国乡


--民众和改革者要求的个人行为"应当"是为己互利,即为了充分满足个人需要,个人应当自主选择职业,自主参与社会分工生产和交换,实现互惠互利。计划经济道学家的"道德"理想是个人服从上级分配、无私利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

--民众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应当"是深化改革,健全市场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根除政府官员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官商勾结谋取私利、贪污腐败的可能性。计划经济道学家认为市场经济鼓励个人追求最大利益、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是贪污腐败的根源,解决之道是"以义制利",即以无私奉献的道德之"义",限制个人追求自我利益之"利"。

--民众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当"是建成一个经济和谐、政治民主、言论自由、人权有保障的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道学家的理想是暂时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等到社会物质财富"无限丰富"之后,再恢复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锅饭,让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控制社会财富,再按官位等级进行"按需分配";最终把国民经济再度破坏到"崩溃的边沿"……

现实经济关系中的民众的"应当"与无私奉献论者的理论"应当"如此极端对立,道学家们还敢将民众的"应当"公之于众,并论证自己主张的道德原则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上的道德"应当"的反映吗?

由此说明,道德规范作为意识形态反映着不同人的不同利益诉求。每个伦理学者都是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存在。他的头脑反映的只是他自己或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诉求。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拥护,但是对于那些在计划经济中具有支配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特权的某些个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没有风险、没有竞争压力、可以不劳而获、"各取所需"的"美好"生活方式。这是一些伦理学者至今坚持计划经济道德观,否定市场经济道德观的客观原因。从伦理学者的主观方面来看,由于意识形态的惯性作用,使他们长期秉持的计划经济道德观落后于市场经济基础的发展,也是在所难免。因此,实现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观与经济基础的市场化同步改革是解决中国人道德困惑的必由之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