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月 战略转型(2)

金志国管理日志 作者:张翼


青啤早年的发展模式是“低成本扩张,做大做强”,单一的数量级要求让青啤在后期整合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如果不改变这种单一的增长方式,青啤的发展很难稳健,很难实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后期,青啤践行整合与扩张并举,在思路上把低成本扩张提高到与自我滚动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在做强做专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做大。

行动指南

从追求规模优势向打造竞争优势转变,规模与竞争力辩证统一,是企业理性的升级之路。

8月10日  江轮入海

青啤江轮入海第一步的规划就是,打造我们的战略管理系统,建立匹配的数据分析和运行机制,换句话说,江轮入海,需要解决船体从江轮到海轮的升级、导航能力和驾驭能力的提升。通过江轮入海的转型,我们的组织、人员、文化、品牌、资源等结构得到了实质的改变,增强实力的江轮为顺利入海作好准备。

——摘自金志国著作《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

背景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的青啤,畅销全国、供不应求,如此背景下,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在金志国看来,1996年以前,青啤只是全国最大的啤酒生产车间而已,“那时候青啤没有自己的销售公司,一把手用一支笔就可以把啤酒全部销售出去,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作为较晚进入市场竞争的企业,青啤也吃尽了苦头。”金志国回忆道。

接任青啤总裁之时,金志国将多品牌的青啤比喻成一艘由几十支舢板集结而成的“江轮”。“之所以称之为江轮,是因为那时青啤身上计划经济的影子犹在,还不完全具备全球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金志国深知,江水并不平静,暗流涌动,江流汇成海的自然规律让他很是清楚“青啤”号的下一站必是顺势而为,尽快进入国际领域的商海。对江轮的改造迫在眉睫,但是,江轮入海该从哪里起航?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青啤的时候,我们依然没有自己可以控制的网络。所以我们拿出建工厂的资本来建市场,建我们自己的网络。”金志国说。伴随着“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大名牌战略”的推进,青啤开始有意识地在全国铺设销售网络。在青岛当地生产的青啤主品牌,在全国50多个点形成的蜘蛛式网络,形成了青啤主品牌销售的广域网。当年,青啤在全国17个省市收购、兼并、新建的生产基地,形成了青啤系列产品在基地市场的区域网。至2002年,青啤已经在全国形成了主品牌、系列品牌,广域网、区域网相结合的复式网络。

青啤正在从计划经济这条“江”驶入国际市场这片“汪洋大海”。

行动指南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定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要与时俱进。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变化。等意识到企业不得不变化时,往往已经为时太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