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
3月2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是他的60岁生日。他收到了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他细心的将这些贺信、贺电分类整理,然后装订成册,塞进自己拥挤不堪的书架里。他常常会情不自禁的抽出页码最多的那个册子,逐页逐句的反复阅读,读着读着竟会激动地掉下眼泪。
这个册子里的贺电和贺信发自世界著名的大学。贺词中有的感谢他对学校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客观、准确的梳理,有的表彰他对学校教育理念提升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有的赞颂他对新时期大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诸多建议,有的期盼他写出更好的大学校史,更多的是兼而有之的话语………
尽管语种不一,但每封贺词中都彰显着各自的校训——这也是他最为感念的。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麻省理工大学: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里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他出生于中国河南中部农村一个普通的一个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却学缘不济,务过农,当过兵,从过政,编过报,办过刊,每一样儿都干得很出色。他在别人十八岁选择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时,选择入伍到部队献身国防事业。因此他对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心驰神往。他三十岁时经他的老师、著名文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推荐,步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三十三岁时,到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但遗憾的是,因外语没有及格而成为他们班中为数不多的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学员之一。为此他对于接触到的大学的一切异常敏感。日积月累,他竟然搜集了难以计数的相关资料。一天,他读到哈佛大学一条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倘若每天利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思考和写作,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以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他接触清华是源于他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军文学系读书时,他的老师、著名作家、时任文学系主任黄献国教授的一次推荐。当时黄献国教授对他说,中国教育报安排采访清华副校长倪维斗教授,你去吧。他去了。他在时任清华科技处处长侯世昌教授陪同下去采访倪校长,但倪校长却对他说,你要写,就写我们清华吧。
于是,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了清华和北大校园里,在图书馆、档案室查阅历史文献和档案;在清华园和燕园,他采访名家与大师。他把一次专访延伸成了一本书,又从这本书延伸到一个系统工程。他规划:先从著名大学写起——中国五所,国外五所。他行动:从45岁开始,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献给这项事业…….
天道酬勤。2008年5月,他的第一本大学校史——《北大百年》,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著作出版了;又过了两年,同样几十万字,他的第二本大学校史《清华调查报告》,又浩浩荡荡地面世了……各方的好评增强了他的信心,他把兴奋点瞄向了南开、复旦、中山等国内名校,也盯上了哈佛、牛津、剑桥等国外著名大学……
翻开这些书稿,名校璀璨的历史让人留连忘返。在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大学是牛津大学。他在书中介绍说:在公元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到法国和其他国家求学。1167年,英格兰国王和法兰西国王发生激烈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国民全部召回。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生驱逐出国。不管怎样,英国留学生回国后聚集牛津地区,继续从事学业和研究。牛津大学由此诞生。
又如剑桥大学。这所成立于1209年的名校,据称最早由一批为躲避殴斗的学者建立的。起因是牛津一位学生练习射箭,误伤了镇上一位妇女,引发了一场骚乱。愤怒的牛津市民抓住两个无辜的老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冲突。被市民追杀的牛津人四处逃窜,其中12名师生流落距首都不到100公里的剑桥镇,被当地教主收留,促成了又一所名校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