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庖丁解牛”的深意(1)

庄子这个人 作者:邓联合


“庖丁解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著名寓言现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而汉代的班固却说它在外篇。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如今已难以查证。现在,该寓言已入选中学课本。不过我读中学那会儿,课本上还没有选录。所以,我并不清楚老师们以及现在的教参上是如何讲解、评述此文的。

然而,如果着眼于其中的思想内容,“庖丁解牛”这篇寓言或许不应该被选入中学课本,作为范文,给心地单纯、人生观还处在形成阶段的少男少女们读。因为,这篇文章虽然写得很精彩,但年轻人却很难真正读得懂,并且按照我的解读,文中还尤其潜藏着极其糟糕的人生哲学,——说白了,也就是滑头主义的庙堂保身术。

由于大家都很熟悉“庖丁解牛”寓言,因此,这里我不打算再像处理前面三个故事那样,把全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现代白话,而是通过引述文中的几句话,指出这个故事的几处关键细节,借以帮助读者领会庄子寄寓笔下的深意。

文章第一句写的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个开头看似漫不经心,无关紧要,实则非同小可。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请大家不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庄子为何不写庖丁为普通的其他什么人解牛,而偏偏要让他为国君效劳,在国君面前展示绝技?第二,庄子又为何不是温情脉脉地直接讲怎样“养生”,而是偏偏要借血淋淋的解牛即“杀生”,来暗示其中的秘诀?

结合庄子对知识分子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庄子》书中叙述国君与某个道家人物对话的一般模式,可以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句话,并不只是要交代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而实际上是为全文铺垫了一种政治性的个人生命境遇:知识分子陷身庙堂,施展才能,伺候君王。

进一步,这篇文章也并不仅仅只是谈论保健养生或解牛技巧问题的小故事,而实质上是一篇有关知识分子个人政治命运的大寓言。具体来说,牛的复杂身体结构喻示险恶叵测的政治环境,庖丁解牛所用的尖刀代指士人的生命,而刀游走在牛的筋骨肉之间,则象征着士人身处险恶的庙堂政治中,与纷杂交错的各种人和事,面对面打交道。

文章的这层寓意,读者如果结合以下两点,就会看得更清楚:其一,庄子在这篇寓言前所说的一段话,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可以尽年”云云;其二,庖丁解牛结束时,把手中的刀擦拭干净,然后马上“藏”起来这个动作细节。下文对这两点将有分析,此处暂且不表。

解牛完毕后,庖丁自述他之所以技艺娴熟的诀窍是: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大卻”、“大窾”指骨节间的空隙,“天理”、“固然”指牛生就的身体结构,“依”和“因”的意思是依据、因循、顺着。表面上这句话说的是,解牛应按照牛身体固有的生理结构,设法避开坚硬的骨头,专挑骨节间柔软的缝隙下刀,这样就能轻轻松松把牛分解开来,同时又不会伤着刀刃,使它变钝。背后的寓意则是:知识分子绝不能与周遭的各种人和事硬碰硬,而是应当依着他(它)们、贴着他(它)们、顺着他(它)们,这样自身就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在夹缝中求生存,说得难听些,其实就是通过“钻空子”,来保全自身。所以,庖丁又总结说: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我们都知道,刀刃再薄,仍然有厚度;牛的骨节结构无论多稀松,其实内部并无空隙。那么,庄子为什么偏偏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呢?

显然,这句话并不是对牛的骨节和刀刃的实际描写,而是暗含着庖丁这个“钻空子大师”的险境保身秘笈。仍以解牛为比喻,我把庖丁的“生存智慧”具体分析为两方面:(1)关于“空子”,只要足够用心,而不是仅仅用眼傻看,无论牛的身体结构多么错综复杂,其中仍然有“空子”存在,有“空子”可钻,关键看你能不能找到“空子”、会不会钻“空子”。从用眼到用心,庖丁至少花了三年时间,这三年既是庖丁精通解牛方法的过程,同时更意味着他人生经验的积累和处世技巧的磨炼、纯熟。(2)关于刀,刀刃虽然尖利无比、寒光逼人,但只要学会收敛锋芒,善于用刀,就照样可以挥刀于无形,毫不费力、刀刃无伤而牛已解,恰如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的江湖高手的神功那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