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中国的海平线上出现了。中国生产的茶叶、丝绸和瓷器令欧洲人垂涎三尺,但是中国人对他们带来交换的钟表、呢绒之类商品并不感兴趣,连金子都不要,只收白银。
西班牙人当时正在开发美洲的资源,他们本意是追求黄金,但是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持续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量白银的流入解决了一直困扰明帝国的白银短缺问题。被货币危机折磨了近百年的明帝国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享受到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带来的利益。白银的贸易把中国与日本、欧洲、美洲都联系在了一起,而中国则成为这个世界贸易圈的中心。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现在议论的“经济全球化”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
在白银的刺激下,中国南方的南京、苏州、松江、宁波、漳州、广州等城市出现了经济上的繁荣,在江浙地区出现了数十个新的乡村市镇,它们大多以丝织业、纺织业和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驰名。巨大的利润刺激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不仅从业人数急剧增加,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中国似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也造就大明帝国的衰亡
中国以庞大的商品生产能力赢得了白银的大量流入,它理所当然地以一个伟大帝国的姿态君临东方。但是,当明帝国将自己的经济寄托于这种舶来金属之上时,也注定了帝国经济随银价起落的命运。
西班牙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财富,供应本国海外扩张的需要,大规模地开采白银,结果导致供大于求,白银价格大跌,越来越不值钱,全球贸易陷于危机之中,全世界的白银生产和流通也因此突然萎缩。17世纪30年代平均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还有162吨,40年代突然下跌到每年89吨。
白银的进口量戏剧性地减少,立刻给明朝带来巨大的通货紧缩的压力。1630年一贯铜钱换一盎司白银,到了1640年时,一贯铜钱只能换半盎司白银。这种情况让中国农民陷入窘迫的境地,因为他们必须用白银交税,而他们在市场上出售产品所赚取的却是铜钱。对于正在扩张期的长江下游的手工业,尤其是丝绸业,全球贸易萎缩所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们陷入了萧条。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严重的蝗灾、涝灾和旱灾也破坏了其他地方的农业。内外交困的政府试图通过征税来维持军队,但是却很难如愿。到明朝统治的最后一年,拖欠的军饷累积起来高达几百万两银子,而从南方运来的税款仅有几万两。西方史学家总结说:“明朝的垮台一部分是因为它没有继续运转的资金。”于是,一个从陕西转战而来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
明王朝灭亡了,与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几乎同时发生。它曾经在从天而降的白银的刺激下取得了令西方人叹为观止的经济成就,但是它却没能将这种成就转变为前进的动力,白银成了它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