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节:语言的迷思(2)

童年与解放 作者:黄武雄


婴儿降生人世,不逾四岁,如何说起话,开口与他人交谈?

越仔细探讨语言,越会发觉语言结构的深奥与其运用的变化万端,人的幼儿如何在初懂人事、智力未开之时,便学会使用如此复杂无比的语言?

我们要将幼儿令人惊异的语言禀赋,印证前述辨认特征的自然能力,进一步指出它们与创造力的关联。这是自然授予人的原始创造特质之一。可惜人在逐步适应文明时,这种原始的创造特质却同步在退化。

十一、人类语言的普同设计

我们早先已谈到皮亚杰对智慧发展的研究,指出人描述世界的能力须经多年一步步循序学习,他著名的守恒实验说明了儿童要到十一二岁才能确知:水的容量不因装到不同形状的玻璃瓶而有所不同(参见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换句话说儿童文明能力的发展,远比一般人想象的来得迟缓,我们不能太高估儿童,苛求儿童接受抽象水平偏高的教材。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低估儿童,儿童禀赋的是人在自然中经漫漫岁月、千锤百炼、演化得来的珍贵特质,前面所谈辨认事物特征的自然能力便属其一。在"描述世界"的文明能力方面,固然依皮亚杰所说,小孩随着他与实际世界的不断互动逐日成熟,可是在"辨认特征"的自然能力上,小孩却因年岁增长而迅速退化。

忽视自然能力如辨认特征的禀赋,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缺陷,也是导致它后来受到乔姆斯基(N.Chomsky, 1928-,或译成杭士基)等变形语言(transformational linguistics)学派强烈质疑的背景原因。

乔氏在1957 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中,对语言学提出革命性的见解,将语言学的研究指向语言的句法变形律(transformation rules)及其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s)。乔氏将一套语言中所有的语音串(sound sequence)视为集合A,而试图与由意义(meanings)组成的集合B 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在数学用语上称为语言函数。语音串的编组裁辑亦在此对应关系中有系统的呈现,而对应到完整的新意义。这种编组裁辑在对应关系上的操作规则,便是变形律。以这样抽象的观点来看语言,可以察觉到在语言的外貌下掩藏着一套语言符码的理论及其关系于符码与意义的深层结构。而比较各民族语言的符码理论及其深层结构,更发现各套语言有普同的设计(universal device)。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